最近网上疯传一段视频,一个高三学生,疑是父亲因不满,他一直玩手机,将手机强行拿走,丢下了楼,结果这个少年,竟激动地跟着手机一起坠落摔死。父亲伤心不已,绝望地一直抱着儿子的遗体痛哭。
看完了这个视频,心中五味杂陈。哀,为中年丧子的父亲悲哀,为一个不珍惜生命的孩子悲哀。怒,为不计后果,冲动的孩子愤怒,为了一个手机,宁可不要性命,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叹,现在的孩子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我们是否应该好好的反思呢?
父亲的教育方式是否恰当呢?
一、父亲的教育方式显然是简单粗暴。
自古以来,中国家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权威式教育占了主导地位,儿子必须听父亲的话,不听的话,轻则怒斥,重则棍棒伺候。性格懦弱,胆子较小,或者年纪尚小的孩子,尚可行得通。
一旦进入青春期,这个办法就不灵验了。有的孩子以沉默来表达内心的不满,有的孩子干脆以硬碰硬来抵触,这些都是极端的方式。
都说社会变化太快,发展太快。是的,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社会里长大的,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确实,生在这样的社会,他们有个性,有主见,同时也任性霸道。
零零后的父母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代人的特点,仍然用自己父母教育自己的那一套简单粗暴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沟通是当代父母的必修课,它是合理有效的解决亲子问题的方法之一。父母要学会与孩子的交流,这一点,中国父母显然逊色于外国父母。在国外,儿子跟老子竟然可以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以的。儿子跟爸爸之间的互动游戏,户外运动的时间,比中国父亲要多很多。
从小就没有建立好良好的沟通方式,亲子关系,如何在建立理解和信任的桥梁,如何让儿子接受你的教育。这一点中国爸爸都要好好反思一下。
二、家庭教育对手机管理的放任自流。
随着手机的普及,学生拥有手机已是平常不过的事。,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料孩子,为了联系方便,主动给孩子买手机;孩子看到同学有手机攀比之心要求家长买手机;为了追求时尚,摆阔炫耀,买手机;更有甚者,为了玩游戏,买手机。
就这样孩子拥有了自己心仪的手机,家长也没有起到监督和教育的责任,放任自流,任凭他们无节制的使用手机。为了让孩子不乱跑,手机就成了他们的游戏工具,走到哪里,就玩到哪里。看似孩子很乖,其实他们的心早已被手机收走,越陷越深。等到孩子无心学业,成绩下滑,家长发现问题时,就为时已晚了。
手机只是一个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优越,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是现在家长的心态。好像我给你这么多,你就必须听我的话。事实上,一旦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不依不饶。这不,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因为丢了手机就跳楼了;一个十岁的孩子,因为不让看电视也跳楼了。
三、熊家长培养熊孩子。
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种教育方式长此以往,必会导致父子的关系恶化,教育的失败。
父亲在言传身教中,能够影响儿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将粗暴,易怒,冲动的性格都悄悄的传给了孩子,他们还无所察觉。儿子像老子!是我们常说的话。
温文尔雅的刘庸,培养了同样气质的儿子刘轩。演员黄磊培养了多才多艺,懂事大方的多多。一个性格较差,脾气不好的家长,要培养一个知书达理的翩翩君子,显然不会。
做一个有知识,有涵养,有智慧的家长是有多重要,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那孩子有没有问题呢?
一,因为溺爱,娇宠,陷入游戏无法自拔。
谁都知道,孩子都喜欢玩游戏,不论男孩女孩,可能男孩还要入迷些。有个男孩,初一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到了初二成绩直线下滑。经过家访,得知他是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
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非常心疼孙子,认为他可怜,没有母爱,对孙子十分宠溺。孙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小学的时候是成天看电视,尚且管得住,到了初中,开始迷恋上了游戏,每天放学回家胡乱的做完家庭作业,就开始玩游戏。
老人管也管不住,说了也不听。不让他玩,他就以离家出走的方式相要挟。不让玩,就看电视里的游戏频道。老人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沉迷游戏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宅,不喜欢交流,没有多少生活中的朋友,性格孤僻,甚至有些冷漠。对于家长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基本是无效。一旦触犯了他的利益,不让使用电脑,手机,就会歇斯底里,发狂成魔。
出现了视频当中的极端行为,也是有这个可能的。
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冲动叛逆的初生牛犊。
孩子在人生中有三段逆反期,十二岁到十五岁是第三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经过青春期,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各种挫折,这样,在身体与心理矛盾的自我纠结和成长中,孩子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情绪体验。
对于男孩而言,更多的体验到暴躁和愤怒,所以说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处于“烦着”的状态。孩子的表现为很好面子,自尊心强,重视同伴的关系,易受同伴的影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对于这个危险的时期,如果家长不及时沟通和疏导,而是用粗暴的方式硬碰硬,那样做只会适得其反。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团队活动,都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走动,别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经常宅在家里玩电游。
今天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呢?
一、应试教育,唯分数论,是我们痛恨又改变不了的现实。
今天的学校哪一个,不是把教学质量看成学校的生命线。一群只要成绩领导,一批敬业拼命的老师,学习已成为学生生活的全部。一个班有1/4的孩子能把学习当回事儿,自己刻苦学习就已经很不错了。还有1/4是指智力尚可,家长重视还能收得住脚的,在被迫学习的。1/4是智力平平的,勉强学习的。最后是基础较差,对学习毫无兴趣,在学校纯粹是为了混毕业证的。
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枯燥的,随着年龄的升高,知识难度的加深。成绩平平智商一般,成绩跟不上的学生,是越来越多。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只有去其他地方寻找乐趣,游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修炼等级,比学习有趣多了。
现在的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手段让孩子学习,是一场学习和游戏的拔河比赛,看谁能把孩子拉过去,谁就赢了。大多数孩子都是被迫学习的状态,真正把学习当成乐趣,兴趣所在的是少之又少。
特别是进入高中时期,那时又有一半的学生成为高考大军的炮灰。高考的录取率虽然每年都有所提高,但它仍然是优等生和中上等学生争夺的天下。中等生和差生就别指望考上好大学或考上大学了。
我觉得应尽早在初中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兴趣特长的课程,及早分流一批。再逐年增加,读书能力差,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直接传授职业技能。有兴趣特长的孩子,通过考试直接进入艺术学校进行深造。
从初中开始分流高考大军是当务之急。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兴趣,在其他的方面,如果进一步培养,建立起职业的兴趣,特长学习的兴趣,拥有一技之长,那他们的日子可能就好过些。
二、目前的学校教育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应试教育,仍是当今教育的主流。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学校的命根。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是文化课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没有,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
日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各种各样极端天气的训练,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从身体上接受严寒的考验,从心理上去接受失败,挑战自我,磨练意志的训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我们如今的教育已走向一个怪圈,各种春游,运动会全部取消,各种大型的集体活动是能省就省,说什么安全第一。学生整天被我们管得死死的,包的严严的,爱的妥妥的。没有健康正常的心理素质,如何能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全的人。相反,他们不但不认为这是爱,反倒认为这是一条枷锁,捆着他们动弹不得,我们家长,老师还要在耳边轻言细语的说,孩子,我们是为你好,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不用你想,也不用你操心。
过分的看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人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成价值感唤醒。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轻视,游走在夹缝中的孩子,只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面对。
2016年中国留守儿童大数据统计分析,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2016年二季度,全国办理离婚登记的人有168.31万对。来自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孩子数量是越来越多。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成长的家长,也是大有人在。
家庭的不完整,亲情的缺失,引发的社会事件是越来越多,即使没有犯案,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孤独,冷漠,自私,敏感,已成为他们的标签,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还会成为问题少年。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又无处躲藏的孩子,要么是家长严厉的教育,要么是娇生惯养的宠溺,要么放鸭试的散养。在遇到问题,挫折,困境,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他们只能用极端的,丧失理性的方式来处理。
一部手机,一条活生生的性命,反映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问题。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正确的教育,悉心的引导,是当务之急。血淋淋的事实,是在给我们每一个人敲响的警钟啊!愿悲剧不要在我们的身边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