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难过的答案。因为一旦承认了它,便再也没有理由为自己找借口了。
1
一个多月前,我开始在网络上写文章。
相比那些大神,我没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没那么多关注量,也没写出什么网络爆文。但在这一个多月里,我的文章在简书上通过首页投稿的概率大概是70%,目前有几篇文章累计被十几家公众号转载。
这一个多月的写作,多多少少改变了我的一些生活。
通过写作,我交了很多朋友。有人因为看了我的文章来找我,向我表达他的欣喜;有人和我分享阅读与写作的心得;也有人问我一些写作方法,我说没有,多看多写多研究。对于这个答案,让好多人失望了。
可是,简单的道理都是让人失望的。
2
我曾和大多数人一样,苦苦求教大神们的经验,无论是学英语还是写作,我渴望从大神那里获取什么“独门秘籍”,可大神们给我的答案总是让我失望。
直到有一天,我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也成了别人眼中的“大神”,于是也有人来问我我有什么经验。那时我终于明白昔日的“大神”面对我的感受,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总给我一个让我失望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我给出了同样俗套的答案。类似“坚持下去就好了”,“态度决定一切”,“伟大是熬出来的”,等等等等。我多么希望自己能给出什么与众不同的答案,可想来想去,还是这个。
简单的道理都是让人失望的。
那次以后,我再也没有问过那些大神们的经验,因为我开始知道,苦苦追求一个别人给出的方法和答案,不如自己现在就开始探索。从来没有方法,方法是就是态度。
我知道有人难以接受。怎么会没有方法呢?难道没有技巧吗?真的没有捷径吗?
是啊,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难过的答案,因为一旦承认了它,便再也没理由为自己找借口了。
3
我懂得你们的感受,因为我曾和你们一样的迷茫。
今天你们看到我开了公众号,写写就能上首页,写写就能被人转载。好有文采,好不壮观。
但其实,写作这事儿,我从初二就开始准备了。如果一定要说些什么,我想就是不断输入,再不断输出,最后回报自然而然。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这事儿,我爱了十二年。琢磨至今,痴读几近瘫痪。
而写作这事儿,我也进行了超过十年。但真正有讲究的写作,竟是在1个多月前,因为之前写的简直非主流。是啊,我也好惊叹。可你能说前面十年的写作都是做无用功吗?
肯定不是。
我们为了使用一滴水,定是用了一桶水去准备。就是这么简单。
4
一年前的我,还在大学里码着非主流的文字。
自以为很美很炫,累计的粉丝从老师到同学不等。我在QQ空间发表文章,浏览量还算可观,点赞数很是爆炸。只要一发表,就会有人来赞。人们从不吝啬对我的赞美,类似于“可可姐,你写的真是太好了”,“好优美的文字啊”,甚至有人说我“当代林徽因”之类的。
很是浮夸。
在这样的声音环绕下,我觉得自己写得还算不错。这样的孤芳自赏一直持续到我大学毕业。但其实,我写的文章毫无实际内容,华而不实,这和我看的书有相当大的关系。
我非常热爱散文和诗词:我研究过林夕的歌词,痴迷过纳兰性德的诗词,看过刘若英的散文,也热爱张小娴的经典话语。那些优美的文字被我抄在本子上反复咀嚼,至今被我全部写满,厚厚的一本可以用来防身。
于是,这样的热爱渐渐衍变成了我的某种文风。我只追求表达,不追求内容。
很是浮夸。
5
大学毕业后,我看了很多很多的书。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张嘉佳的书,我不知道世上有这样让人笑中带泪的文字,有这样温暖的力量,温暖到让我心碎又着迷。
带着这样的着迷,《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看了整整4遍,关于里面优美的文字,我做了整整一本笔记。记下他的表达方式,记下令我痴迷的段落,也记下我的感受。
就这样记着记着,直到有一天,我决定我再也不写以前那样的文字了。既然写,我就要写能够让人惊叹的好文字,写能够给人们带来共鸣的文字;写能够被更多人看到的文章,能够印成铅字的文字。那一天是16年1月4日。
做完这个决定后,我做了一件事情:整理自己的文字稿件,把自己的文章从第一篇看到最后一篇,整整65篇。看完以后我有点难受。65篇文章,除了节奏与韵脚,再无其他。
于是16年1月4日起,我开始扎根简书写文章。用一切新的东西去审视,去书写。
6
我就这样开始了我的“重生”。
是的,新的写作就是一次“重生”。到现在我“重生”了一个半月。虽不曾灿烂,但欢喜一二。
写的文章第一次上首页,我激动了好久;写的文章第一次阅读量破万,我内心澎湃;写的文章第一次被转载,我很感慨。
我没什么方法。我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输入,再输出。
说到输入,所有能够上热门的文章我都会认真阅读,加以分析,借鉴和学习。同时加以分类,哪些是鸡汤文,哪些是工具文,哪些是短篇小说,哪些是生活小感悟。
我还做了一个Excel,统计了一些数据,总结了一些东西。例如阅读量破万的文章中情感类有哪些,评论数量最多的文章都有哪些特点,读者的反响大多是什么?什么样的立意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读者很愿意看到的?等等等等。
我也会不断问自己,他们写的这些文字,灵感源于哪里?为什么我也有过同样的灵感,却写不出来?又或者我写了,写的不如别人好,是哪里不对?
就是在这样的不断自我反问与改进中,不断的阅读与写作中,不断的坚持着痛苦,痛苦着坚持的过程里,我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是啊,我坚持写作有时候写到夜里两三点,第二天早上六七点还要爬起来去上班。有时候写一篇文章1个小时,修改却用了4个小时。
7
两个月不到我写了近八万字。有人问我,你咋能写这么多?
其实就是对生活要多思考,多经历,多感悟,如此,罢了。要生活,而不是活着。
这又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答案了。
我爱旅行,一个人去了很多地方。去完一回来,就呼啦啦写一写,通常一气呵成。说洋洋洒洒也毫不夸张。
在校园里我参加过很多社团,认识了很多人。认识的人里面,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是令我敬佩的。通过和他们的相处,我听过也经历过许多故事,最后都幻化成感慨和感动,一点点凝聚成我笔下的文字。
我爱结交朋友,认识陌生人的速度极快,现在保持联系的依然大半。去到山东旅行的时候,我打的,能和司机大叔一路从城北聊到城南;去哈尔滨吃小摊上的烤冷面,能和东北大妈也能聊个十块八块钱的嗑儿;和姐们儿去武汉旅行,结识了一个学传媒的漂亮妹子,带我们在武大里面拍了大半天的写真集。
还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是个老外。我问他去哪儿,他说去天津。我说好啊,我也去天津。于是就呼啦啦聊起来了。那时我大二,口语还没有那么滑溜,但那时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背诵TED上的演讲,那会我刚背完杨澜在TED上的演讲,主题是“年轻的一代”,里面有一段讲的是“China’s got talent show(中国达人秀)”,讲到苏珊大妈那一段,于是我将那一段英文的内容加以改编,和那老外聊了足足有十五分钟,那是我第一次用极流利的口语和老外聊这么久的侃儿。
后来到了天津,我带他参观了意大利风情街。我们互相留了邮件,后来我保持和他邮件来往大约1个月3,4封,直到现在。
这些都是我生命中的独特记忆,它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能相遇,就是缘。既是缘,不妨一写。
8
吴淡如从18岁就开始写作,20岁开始出书。
她说:“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大学生,那时刚开始参加什么文学比赛都被退稿,至少被退了100次。那时我还住宿舍里面,我们同学看到那个厚厚的信封回来,她就拿回寝室里,然后就跟我说,看稿费来了,要不要请我们吃饭?其实很丢脸,可是我那时候就听到那个,我们的前辈作家林清玄讲过一句话,他说他以前就不相信自己写不好,所以他每天就练习写个3000字,然后几年都不间断,后来他就得遍了所有的文学奖。那我就想说,林清玄这么伟大,他写3000字嘛,我们这种没有念佛法的,写个1500就可以了,所以就从十八九岁开始练习,我几乎每天都在练习写作。”
方文山对作词的痴爱可以说是欲罢不能。
工作时,他常带上本子和笔,想到一个佳句就赶紧记下来。工作之余,他试着改写当时最走红的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去推敲;为写一首不熟悉意境的词,他会耐心地翻阅无数资料,甚至还跑去上两期编剧班。这样边工作边学习创作,半年里竟积累了200多首歌词。他将其中100多首装订成册,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投寄了100份给台湾各大唱片公司。
当时估计,只有12.5份会被制作人看到,被联络的几率只有1%。其实,从后来的结果看,这1%已经弥足珍贵,它就是他的100%!
我只是一个默默写字的人,比起吴淡如和方文山,我所付出的努力简直微不足道。
世间的方法从来都是一种变相安慰,因为害怕勇敢,便用方法来当挡箭牌。
哪有什么方法?成功绝大部分是因为态度,这真是会让我们难过终生的答案。因为一旦承认了它,我们便再也不能为自己找借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