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作 者:陆威仪
作者简介:
陆威仪,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关于本书: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一卷。陆威仪将秦、汉两个早期帝国置于便于史、中国史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观察,就这一古典时代的五个主要特征予以深入探讨。全书分十个专题,各专题又以时间演进为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秦汉二期的概貌与演变,不仅覆盖广度令人惊叹,而且笔法精细,见解精到,为我们重新认识早期中华帝国提供了广阔而独特的视角。
核心内容:
秦与汉对于中国,就像希腊罗马对于西方,是古典时代,这个时代形成的一些特点,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后来整个的中国历史,这些时代特征分别是:
1)在帝国秩序之下式微、但并未被完全抹除的地域文化之分野。
2)以皇帝个人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之强化;
3)建立在表意文字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以及由国家操控的、巩固帝国存在的文学经典。
4)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和对国家边境边缘族群所开始的军事活动。
5)农村地区富裕的世家大族的兴旺----他们维持社会秩序,并在村落和权力中心之间建立起联系。
1、秦统一了中国,但之后相当长时间里, 国民的自我身份认同,还是基于原来的地域而形成的“秦人”、“楚人”、“齐人”等,统一的“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形成,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2、秦统一中国后,设置了新的职位“皇帝”,不同于欧洲的君主,皇帝是一个神化的概念,得名于秦国原始信仰中的四方守护神灵,皇帝的称谓,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皇帝享有比之前的“王”更大的权力,由此秦朝废除封建制,推行郡县制,国家的司法财政军事这些权力,全都抓到中央政府手里,而且这个趋势,一直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历史。
3、汉代开始,儒学获得了统治地位,并形成了一套以汉字为基础的、为巩固国家而存在的学术体系,又发展了一整套价值体系,从政治领域、延伸到哲学、历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不过在汉代,这套价值体系的社会的约束力还比较有限。
4、先秦时代的普遍兵役制,永久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汉代开始,军人朝职业化发展。
5、地方大家庭势力兴起,他们从中央政府防范打压的对象,一点点变成合作的同盟,并且充当中央到地方基层社会间的媒介,最终地方势力脱出中央掌控,演变成军阀割据,直接灭亡了东汉。
关键字:身份认可、设置"皇帝"、儒学统治、兵役改革、军阀割据。
《哈佛中国史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作 者:陆威仪
作者简介:
陆威仪,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关于本书: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二卷。陆威仪认为,“南北朝”这一名称尽管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分裂的事实,但它同样表明中华文化领域的扩张和多样化,并将其视为帝制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的、划时代的时期。
核心内容:
作为汉唐之间被忽略的这长达三个世纪的大分类时代,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永久的印记:
1)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它在内在结构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2)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他们的特征是从事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
3)出现了通常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和新的军事组织;
4)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主要宗教的兴起,不再严格的按社会与政治来划分人群。
1、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乱,以及战乱引起的黄河河道失修,迫使原本生活在华北的人向南迁移华东、华南,以及四川,新增人口是这些地方得到开发,文化上也跟中原结合更紧密,从中国版图上的“边区”,变成新的重要部分,也由此开始了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重新定义了中国的版图。
2、因为门第和依托于门第的人才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层固化,寒门出身的人在政府中上升空间有限,所以知识分子不再把仕途作为唯一追求,转而追求文学、美学、哲学、以及生活享乐,并且创造了新的文化和文学风格,构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这也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3、汉末的军阀混战时期,开始流行将世袭的农民和士兵分别登记造册管理的二元户籍制度,就是“民户”和“军户”。军户以“内部通婚,时代当兵”来换取减免赋税。这种军事制度一直贯穿于南北朝时代和唐朝前期。
4、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战乱局势,导致游牧民族和北方失地流民两个群体扩大,军阀们以这两个群体为主要人资资源,建立起一系列军事化的政权,最典型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底层出身的军事强大,打破门第垄断,建立的政权,由于这些政权建立在军事基础上,所以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佛教和道教的兴趣,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让中国人有了“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并且在殡葬礼仪上采用佛教的形式。道教实现了从一种哲学思想到一个组织化的宗教的转型。更多地影响了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习惯和理念。
关键字:经济南移、魏晋风度、民户和军户、宋齐梁陈引起战乱、佛教和道教的兴起。
《哈佛中国史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作 者:陆威仪
作者简介:
陆威仪,美国著名中国古代史专家,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曾经在美国斯坦福、英国剑桥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国古代史、本套书的前三卷,秦与汉、南北朝、唐朝,都是陆威仪的著作。
关于本书: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最为学派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一时的帝国景象。
核心内容:
1、安史之乱的背景
1)唐朝初年,为有效控制地方,设立了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的地方军事长官“节度使”,节度使的常态化,以及与地方的结合,为提供了挑战中央政权的可能性。
2)由于受胡人文化的影响,李世民构想的唐朝是一个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二元帝国,所以他任用很多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异族将领进入帝国军界逐渐成为定例。
3)唐玄宗时代的宰相李林甫,为避免节度使立功被召回中央威胁到自己的相位,出台政策规定,节度使一律由"胡人"担任,为安禄山的在河北发展势力提供了便利。
2、安史之乱子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政治:唐玄宗流亡,盛唐终结,均田制、府兵制等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难以为继,中国政治制度走向彻底扭转。同时,河北藩镇根据,与中央对峙,影响持续整个唐代,乃至十代十国。
2)生活:大城市被破坏,但里坊制也被打破,城市的商业区和市民生活融为一体,提升了城市经济活力,并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繁荣。
3)社会结构:“士族”逐渐衰落,更多士族子弟走上科举道路,由此和地方联系减弱,越来越依附于中央政府,最终随唐代灭亡而一起消亡。
4)商业:由于吐蕃回纥崛起,唐朝丧失了西域,陆上的贸易路线受阴,转向海上,沿海的广州等城市繁荣起来。
5)国际格局:“天可汗时代”的政治影响力丧失,但文化影响力覆盖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北部等地,这些地方和中国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圈和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体系。
6)文学:唐诗达到巅峰,并且突破了“宫廷诗”的框架,同时唐传奇出现,古文运动兴起。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无法与诗歌相比,却是第一批带有自我意识的艺术性虚构作品,它们将人的经历的重要方面引入中国文学中。考虑到小说在随后历史上的重要性,唐代小学,尤其是唐代传奇,标志着重大的文学发展。
关键字:安史之乱、均田制终结、府兵制终结、节度使设立、胡人掌权、大城市破坏、国际格局、唐诗巅峰。
《哈佛中国史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作 者:迪特.库恩
作者简介:
迪特.库恩,德国著名汉学家,专精宋史,尤为擅长物质文化史与科技史。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东来艺术史研究所和柏林大学工作与任教,现任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统教授。
关于本书: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大学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作者秉承“唐宋变革观”,将唐代旧制度和旧社会结构的瓦解,与宋代“士大夫”与“道学”、“理学”等新社会阶层与新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出现相结合,帮助我们理解宋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
核心内容:
转型,是指经历了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的动乱,传统的、由皇帝和“士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职业文官”---士大夫阶层。
儒家统治是指,儒家思想变成系统的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思想的规范模式,从官员选拨、学术思想、市民生活、家庭伦理、国防外交、商业活动,各个角度,全方面地影响着宋代中国,甚至直接决定了这个王朝的生与死。
1、“宋的转型”是什么转型?
最主要的转型是,传统的、由皇帝和“士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职业方官”---士大夫阶层。宋以后的中国,就由“皇帝+士族”的模式,转变“皇帝+士大夫”的模式。
2、什么是士大夫?
士大夫是主要通过科举产生、由皇帝任命的、掌握儒学知识,并以儒学思想来治理国家的职业文官司集团,不同于“士族”,这个阶层不是通过门第血统,而是通过他们掌握的儒学经典知识,对儒家伦理道德的理解、各种行政管理方面的才能来界定的。
3、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力量有多大?
士大夫虽然是由皇帝任命的,但这个阶层是事实上是与皇帝共同构成帝国的统治阶段,即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4、怎样成为一个士大夫?
宋代的职业文官,主要通过科举产生,科举的题目是儒学,儒学是通向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在宋代具有统计地位。
5、宋代的儒学有什么特点?
1)吸收了佛教和道家的思想,即所谓的“三教合一”。
2)经过北宋五子和朱熹等人的改良,儒学从先秦时代的分散的、形而上的、原则性的思想,整理了一套系统的思维和行为准则。
6、儒学对宋代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1)政治方面:儒学思想成为国家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2)生活方面:儒学价值观覆盖社会各角落,有礼仪和社会风气的养成,也有极端化的“孝”,以及缠足等陋习的产生。
3)国际关系方面,宋代倾向于和平,与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共处,同时超越血统的“异族中国人”观念流行。但最终两宋都亡于异族入侵。
关键字:“皇帝+士族“消失、士大夫阶层、转型、儒学思想。
《哈佛中国史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作 者:卜正民
作者简介:
卜正民,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人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
关于本书: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大学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作者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续的生态历史。
核心内容:
作者把中国的元明两代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着眼点放在这个时代的“挣扎”。这种“挣扎”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政治传统的断绝;小冰河期气候的影响;欧洲人的到来和新的世界局势。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国称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
1、蒙古征服导致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断绝,过往时代中对皇权的制衡势力消亡,起到约束的礼法系统也衰落,这个影响持续到到元朝灭亡之后,具体表现就是,明朝皇帝个人独裁倾向的加强,朱元璋废除宰相职位,同时将皇帝个人制订的规则置于法律之上。
2、从元朝建立前到明朝灭亡之后,持续4个世纪的“小冰河期”气候,这种气候条件导致灾害性天气频发,并且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如耕地扩张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民变和外族入侵。
3、大航海时代之后,不断出现在东方的欧洲人,跟他们的贸易带给中国大量的白银收入,但同时欧洲贸易体系和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的不兼容,另外欧洲人带来的科技、宗教、武器,也都开始影响中国。
关键字: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小冰河期、大航海
《哈佛中国史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作 者:罗威廉
作者简介:
罗威廉,1947年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统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
关于本书: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趄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
核心内容:
作者用“社会史转向”、“内亚转向”、“欧亚转向”这三个当今西方汉字界研究清史的新角度,带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清朝形象。
1、清朝的成就
1)版图:扩展到历史最大,并且把之前朝代采取“羁縻”政策的边疆区真正变成“中国。
2)人口:19世纪中叶达到4.5亿,主要由于土地扩张、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以及良性政策的刺激。
3)经济:作者评价清代中国“可能是全世界最商业化的国家”,市场规模、商品产量、新和组织形式如合股经营、对外贸易,都达到新的高度。
4)文化:科举人口增加、识字率提高、小说等市民文化繁荣,对儒家对极端道德的提倡有所反思。
5、政治:制度创新、如理藩院、内务府、军机处,提高效率明确分工;粮食供应、货币供给、司法诉讼等方面的政策,巧妙借用非政府力量。
2、清朝灭亡的原因
内部原因:
1)人口过剩:科举生涯远远超过政府能提供的就业职位,人才出路单一。
2)腐败问题:官场腐败形成系统化,既得利益集团达到连皇帝都没法整治。
3)内部叛乱:民族、宗教、人口过剩是主要原因。如:民族起义。
4)经济萧条:同时受到18世纪全球白银供给纷乱短缺的影响。
5)其他原因:如“改革思想的出现”、“漕运和盐政两大经济命脉的改革不成功”等。
外部原因:
1)中国朝贡体系与西方自由贸易的冲突,导致与西方的战争。如鸦片战争。
2)对西方外交规则的无知,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商业受损严重。
3)西方和日本的侵略,以及西方影响下产生的革命思想。
关键词:朝贡政策、不平等条约、人口过剩4.5亿、腐败极致、白银经济萧条、小说兴起、中国版图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