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著源旧时家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欲辩,先生曰“尔病又发‘。
好名是世人通病吧,与事总要较个高下,喜欢高人一等,自己也时常会如此。这是私欲的一种,好名,好利,好色,好货,自己能想到的便有这些私欲,先生总说去除私欲,自己初理解是内心的念头,似有偏颇,却不知详指哪些。以后遇事需警醒一下自己吧,看是名利色货哪个私欲在作崇,戒除之。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初读传习录,知道了先生的一些名言,便以为自己入了心学的门了,今看此言,后背森然,学海无涯,潜心学习吧!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曰:“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先生为学生初入学时平息内心纷乱思想,要求学生打坐,这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却有学生开始坐枯禅。自己也有此感,在一人安静时,内心平和,念头中正,但一有事情,心思便随着事情去了。依先生言,还是需要事上磨炼,在不断经历事情中体会从纷杂念头中寻找良知,而不是远离诸事烦扰,去出家或隐居,因为”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在此也可以看到先生心学与佛老之学的区别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学习,成长,是慢慢积累的功夫,勿忘,日日努力,勿助,别急于求成,今天只下功夫,造化看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