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不习惯在电影院去看多面的生活,他们喜欢看被粉饰过的梦想,《致青春》、《小时代》、《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其实那都不属于老百姓的生活,发财梦也好,怀旧梦也好,观众习惯到影院里去泡梦想,还不习惯去看到哪怕一点严肃和泪。——《大明劫》导演王竞
默默无闻的扎实电影
这部2013年上映的历史故事片并没有激起什么波澜。上映不过数日就匆匆下档,最终票房不到千万,可谓是血本无归。
可就是这样一部没有被市场承认,也不曾得到影评人关注的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电影人的一种气度所在。《大明劫》有一种扎实的质地,考究的服装,精心复原的历史环境,逻辑可靠的故事,丰满而充满现实气息的人物,这些原本是电影基础的东西,是寂静而深沉的气质。可在这个时代沉稳内敛反而为市场所不容,似乎只有在观众耳边敲锣打鼓,才能获得观众老爷们那点尊贵的注意力。
这部扎实可靠的电影,从各方面来看都展现了真实可信的历史画卷,却未曾给这些创作者们带来相应的好回报。这不得不说是当今国产电影的悲剧。我们总在说国产电影如何如何烂,可那些曾经闪亮的沙中之金,彼时也未曾得到我们的重视和赞美。
也许到了社交网络更加发达的现在,《大明劫》依靠口碑营销不至于在票房上一败涂地,观众的审美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大抵事情还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吧。
王朝末年,大厦将倾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占据了大片中国,此时明朝处于存亡之际,崇祯皇帝请出被自己关进天牢的将军孙传庭,让他率领明朝最后的精锐力量阻击闯军,坚守潼关。
孙传庭是明末的一代名将。在被关入大狱之前曾经率军活捉闯王高迎祥,后又与洪承畴合作击败继任者李自成,尽灭李自成的主力,李自成仅剩身边18骑。此时他重新出山,信誓旦旦在崇祯面前说道:给我五千精兵,我就能击败闯军。
此时的孙传庭,还未能察觉大厦将倾的局势。此时洪承畴在关外与清军大战已败,洪承畴投降,屋漏偏逢连夜雨,积蓄已久的李自成再次打来,这时的李自成,已经不是被孙传庭打成18人的李自成了。气数这种东西在中国历史来看,总是说来玄乎,又不得不信的。军中瘟疫横行,朝廷钱粮装备短缺,地方豪强占据官田,官商私通,甚至偷取死亡兵士的衣服套在死亡百姓身上骗取朝廷抚恤。而皇帝委以重任,却又不曾信任这位名将忠臣。种种内忧外患下,孙传庭步步艰难。
治病与治世
“瘟疫”可以看做大明王朝积弊多年的一次爆发象征。游医吴又可与死守古方的师父对于治病的不同见解,其实也是革新与守旧的思维碰撞。师父一味慎重,将瘟疫作为伤寒来治疗,而吴又可则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了瘟疫传染的方式,并敢用猛药走险。最终师父自己也死于瘟疫,而吴又可却成功控制了军营的疫情,并著书流于后世。
《一代宗师》里宫宝森说:老人们死守着规矩,新人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啊。
固守已有的经验,固然是风险较小的方式。然而在危难之际,固守成规不过是慢性死亡的做法。
吴又可和孙传庭其实一样,都选择了放手一搏改变现状,只不过一个是医道济世救人,一个是王朝末年试图力挽狂澜,只能是胜负有命,成败在天了。
孤独的殉道者
孙传庭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年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好奇心大起,直接促成我看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
当年明月虽不曾大张旗鼓地写孙传庭的生平,只言片语之中,也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丰满的印象。魏忠贤专权之时,他辞官归隐,阉党覆灭之时,他仍无动静,内忧外患之时,他复出做官,数月之内,练兵养兵,杀高迎祥,败李自成,崇祯皇帝一度看到胜利的曙光。
而后被弹劾入狱3年,等他终于等到皇帝诏命,信心满满地请命去打以前的手下败将时,不知他是否料到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
电影中的孙传庭,是一个用尽一切手段,只求能有一战之力的将军。也就是说,他用尽种种办法,殚精竭虑,甚至杀戮无辜,只为了能有最终决战的一个可能性。他至始至终是孤独、怒气冲冲的。在士兵眼里,他是个随时会抽刀杀人的大官,在皇帝眼里,他是个随时会拥兵自重的隐患,只是没办法才用他,在地方豪强眼里,他是个不识时务的死板人,利益冲突者。
他是孤独的。从皇帝到士兵,没有人理解他。面对天灾人祸,他一步一步地抛弃了很多东西。总有人要来做这个决断者,孙传庭可以算是一个英雄了。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洪承畴战败崇祯亲自祭祀,谁知洪承畴却投降了清军。孙传庭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皇帝却以为他诈死,没有得到赠荫。可笑又可悲。
《明史》说:传庭死,而明亡矣。
最后吴又可逃离了军营,没有和孙传庭一起共赴末日。也是,王朝有覆灭的一天,而医道却能永续。
这部电影有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没有大场面,千军万马的特效,却表达出了一种历史车轮滚滚而来的悲怆氛围。没有娱乐性,没有任何天马行空,格调严肃内敛,带着一副似乎不属于这个时代下的特殊气息。在如今的国产电影特别是古装戏的主流下,这部电影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极为珍贵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