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35:分享式阅读输出阶梯法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作为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数一数二的马云,曾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成功与曾经身为教师传道授业有关。

而后他又基于教师的职业属性,用“商业的手法、公益的心态”,透过分享来不断输出他的思想和理念,使得大众逐渐接受当初离经叛道的马爸爸。(事实上,著名人士也都喜欢这么干~)

如今支付宝接连在国外扎根,“歪果仁”最羡慕的世界“第5大发明”造福芸芸众生,直到不带手机小青菜都买不上~那个影响力啊!

“高帅富”组合

算了,不说马爸爸了,普通人还是踏踏实实做好当下每一步。

我们都知道演说在输出系统中占据极高地位。一个人越早建立输出系统,通常越早进入人生快车道。

  • 例如,马爸爸~

除此之外,还有“教与他人”和“写”。

  • 例如,帮我们补课的学习委员~ 教授于人,是他的输出系统 。
    例如,作者本人(跟马爸爸一起出现啦啦啦~不要脸啊不要脸)

不断输出的过程,就是教化自己的过程

而一个人越清楚自己要什么,就越容易做自己;意味着更容易坚守本心,最终,成人达己。

倘若能站在更多舞台将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以及经验知识分享出去,最好。倘若没有,将阅读过的书籍整理成发言稿,同样也是输出。

这是更细分的领域,也是今天的重点内容:分享式阅读输出。

一,一分钟解说法

说到“读书”,其实存在若干标准。有时走马观花就算“读过了”,有时则会读得出神,记住每句话每个字。

其关键在于,从中吸收了多少内容?

当有人问起你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除了抓耳挠腮,就真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没法解说的,日本作家斋藤孝认为,不能算读过。很遗憾,我现在还没完全做到,我还在积攒阅读数量上找存在感~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困境呢?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

如若一本书能像讲义一样用1个多小时解说,说明吸收度非常高。但这种程度需要大量时间,一般用的机会也较少。而且只要不是大学教师,发表成果的机会也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不妨设定得再宽松些,便是“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总之,应该围绕要旨来说明。

有些书太难或太艰涩,个人水平暂时没达到,经常做不到顺利解说。因为我不是记不住,就说明能力尚显不足。但这种书,除了小说,大多都很有价值。

所以除了搞清楚难懂的原因,到底是翻译不到位,还是内容本身过难?那便只有放弃另寻,或事先阅读解说书籍,然后坚持下去,即便有不理解的也可以优先选择跳读。

此外,还可以从一开始就假定好要述说的对象,例如:

  • “我要把这段话讲给某某听”
  • “某某肯定会对这段话深感共鸣”
  • “这部分应该建议某某读一读”……
    像这样想象具体场景,读书的兴致就会愈发高涨。读到搞笑的地方,标记的“爆笑符号”(深阅读作者原创),再特意把这部分推荐给别人。

二,以复眼角度捕捉事物现象

哪怕身边没有合适的对象,也不妨碍输出,各种社区、写作或社交平台稍微写写都行。

而想向别人说明某本书的内容时,只讲述梗概大意会很无趣,应该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说起来,确实遇到过这种事”、“以前确实这样想过”。这种感觉与其说是获得书中的知识,不如说是将其融入自己的身份

在这个过程中,会明白“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想法”,也就与更多人,乃至伟人、贤人们共享了视角。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逐渐能大概预测该作者下次会使用怎样的转换。

只要存在稳定的轴心,就能形成自己的“f”。——《深阅读》斋藤孝

学过函数都知道,y=f(x),这里y是创意x是素材f是你的解读

随着理解的深入,即使脱离书本,针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也能明白该以怎样的视角去看待/解读。也就是说,能以复眼的角度捕捉事物现象。可以说,这也是很了不起的知性做法。

至于具体方法,可大概分为两类。

一类是根据对象改变输出

譬如你是小学教师,想教学生“E=mc2”。暂且不论你自身的理解程度,倘若一律按教科书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一般是理解不了的,需要你根据各个对象分别下一番工夫,而这正是你作为老师的能力的体现。另外,思考的过程也会加深你自身的理解。

还有一类是面向非特定的多个对象自由发挥

例如,有大学教授会让学生针对自己读过的书做一分钟报告。当然,单纯陈述概要是不合格的,合格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引用原文,而且在讲述时,要将选择该部分的理由和自己的有趣经历结合起来。

学生起初有些困惑,但尝试后就明白了。这既是对自己记忆的追溯之旅,也是当众发表观点的好机会,所以这样的经历应该是很有趣的,能让学生发现读书本身的乐趣。

另外,还指导学生制作带有引用文和读后感的“书单”。按照同样的要领,以写代说,但条件是向其他学生公开。

大家互相借鉴,把自认为有趣的书加入书单,就能通过协同效应拓宽阅读领域,而且质、量均能得到提高。以书为媒介,交流也会变得丰富。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自媒体里写书评或读后感。在写作过程中,自然会想到应该着眼于原书的哪部分,这时就要求具备截取段落、改变排版、合并粘贴等编辑能力。可以说,文章是否可信,取决于归纳得够不够简洁、合理。

如果文章的读者增多,反馈良好,那么我们在开心之余,更会愿意继续写下去。为此,就必须读更多的书,继续打磨自己的视角和经验。如此一来,阅读就会更加深入。

只要这样的人变多,结果就会像前面所说的“书单”一样,大家互相刺激,使书单的册数增多,就能在线上共享“图书馆”。即便是同一本书,评价要点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几个人互相评论也是很有趣的。以一本书为媒介,激起万丈波澜。

这样一来,“图书馆”里的书也会逐渐分出级别。有很多人评论的书,基本上肯定是好书。只要这样的书多介绍几本,主页就能变成罕见的“好书共享网站”。这种方式不限年龄,不同辈分的人都能参加,而且人数也多,所以或许还要胜过大学生的“书单”。豆瓣当初便是这么回事。

尽管读书这一基本行为没有改变,但这仍可说是一种新的读书文化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点:

  • 1,不要用俯瞰全局的视角,以自己的感性及体验为主,比如感兴趣和印象深刻的点。
  • 2,引用一部分书的内容,如此读后的记忆和印象更容易被唤醒,成为阅读的“证据”。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

三,活用“映射交流”

下面介绍一种能使“读书会”更深刻的方法:“映射交流”。

至于人数,两三人足矣。基本规则只有一条——大家事先指定一本书,在读书会前都要读完。到了读书会当天,大家只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样,不断讲解内容就可以了。

这样做有不少好处。首先是读书有动力。既然对方也会读,自己当然不好意思马虎敷衍。

同时,又因为这种场合并不要求精确细致,要讲解的内容也不是特定的多本书,所以允许做出大胆的阐释和发言。这种适度的紧张感,能够增强进取心和集中力。

而且别人介绍的书,还可能是自己平时不读的题材。相互介绍的书,应该不是那些过于难懂或水准很低的书,所以读到好书的可能性很高,是拓宽视野的绝佳机会。

另外,这样也能加深对一本书的理解。听着对方的评论,往往能惊讶地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来,既可以按对方的观点重读一遍,也可以试着提出反对意见。当别人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盲点时,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可以说,这正是参加“读书会”的最大乐趣。

还有一点,读书会能让自己与对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根据对方介绍的书,就能大概知道对方的兴趣爱好,下次再介绍书时,就会想“这本书也许比较适合他”。同样,自己指定的书,也能让对方大致了解自己。这难道不是很高级的交流手段吗?

另外,优质的书还能成为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的起点。在书中内容的刺激下,产生新的兴趣,或者对书中介绍的其他书籍和人物展开调查,能让我们眼中的世界从“点”变成“线”,进而扩大成“面”。可以说,其作用就像中转车站一样。

若能由此发现新的起点,“面”就会变得更大。一旦开始这种自体繁殖的循环,我们的意识世界就会发生改变,变得再也不能失去书的存在。

当然,即使在日常会话中,口头所说的话也很容易过耳即忘,难以长期留存在记忆中,而且常会逐渐跑题。这是会话的一大缺点。

但既然好不容易指定一本书为主题,就应该尽量把“锚”固定在这个主题上,并且令其长期留在记忆中,这样才有意义。为此,在说话的同时,还应该“动手”——做好笔记。

由于记笔记的不是一个人,就需要一个规则,如:

  • 当对方写下某个关键字的时候,若是自己的意见与其一致,可以用“红色”圈起来
  • 若是存在异议,可以写下与之对立的关键字,或者从对方的话中寻找灵感,指出其他的关键字。
  • 可能的方向有很多。还可以画线把这些项目联结起来,或者用箭头导向新的论点,或者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明确概念

这样一来,首先能确保每次谈话不会白费功夫。听到所有发言都能体会到一种充实感,仿佛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还有,这样能让你在加深理解书的同时,自然得知对方的想法和爱好。

有句俗话叫“打开天窗说亮话”,即使不能达到这种坦白程度,仅以一本书为媒介,双方也完全有可能互相了解。这能带来极大的喜悦,就无须赘言了。

至于字迹杂乱的纸张,相当于在场所有人创作出的“新作品”,建议复印几份各自带走。

【最后】

以上3种方式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由上至下阶梯递进,无论怎样,内化是核心。

任何形式的输出都是在分享并展示自己,曝光率高,自然获得机会与关注的可能性也更高;持续不断地去做,也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即时反馈,推动着我们大跨步地前行。

因此,成长离不开输出/分享。越分享越享。

自此,《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专辑已更新完毕,共计35篇166705字,历时10个月整(2018年6月21日-2019年6月21日,曾经我用10个月逆袭成“能量女神”,如今我又用10个月从业余即将走向专业化道路-家庭教育伙伴们的内训,而我阳历的生日也在10月,10是我的幸运数字!)。

还有一些话题将纳入其他写作项目,下周将整理本专辑参考文献,之后再更新的文章将围绕家庭教育的主题进行(左手事业,右手家庭,手拉手,一个都不能少)。

欢迎小伙伴们持续的关注,感恩一路的陪伴与鼓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214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07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543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2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24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07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1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5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4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25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1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85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4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64评论 1 26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67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62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