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对一种事物有了新的认识,这使得我豁然开朗。
在确保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如果还被人挑刺,排挤,恭喜你,正是因为你太优秀而被人妒忌了!
在职场上肯定有一两个讨厌你的人嘛,被挑刺被排挤很正常,但是不意味着你需要忍气吞声!看完本篇文章的详细解释后,或许你还会觉得挺开心!
当然,那种自己本身没做好,被人讲是很正常的,就没必要在这里讲解什么了。本片讨论的是自己已经做好本职工作却还会被人挑刺的情况。
1.首先来说说这里面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在你开展自己的工作之前,别人会用你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对你即将在工作中展示的能力做一个预设。这是心理学上“首因效应”延伸到职场情景当中出现的情况。
如果有人一开始就不喜欢你,他/她会尽量减少与你接触的机会。
但是你知道,在同一家公司一起工作的同事,如果是不同部门的同事,那减少接触相当容易;但是如果是在同一个部门,甚至同一个团队里,无论是工作交接,还是日常商务礼仪打招呼,接触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减少与你接触的机会,并让这成真且合理化,Ta会预设你的工作能力很差,工作态度很差,职业素质很低下,从而说明与你减少接触是合理的,“迫不得已的”——“这个同事办事怎么那么糟糕?哎呀我觉得好烦啊,我都不想跟他打交道了。”“不是我针对他,是他做的实在不好,这件事交给他做是会拖我后腿。”
他们可能只会感知到自己讨厌你的这份心情,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对你作出不符合事实的预设。
好了,预设有了,这就是日后他们对你表现的评判标准。
当你付诸行动,在工作中证明了自己能力和价值之后,如果优秀的程度刚好达到他们内心设定给你标准,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讨厌你的人当中,有人对你改观了,进而对你减少敌意;另一种是讨厌你的人当中,有人对你敌意更深了,因为你没有按照他预设的方向发展。为了使他/他对你的敌意合理化,于是开始挑你的毛病。
举个现实中我们会经常听到的例子就明白了。
A:“听说那个Judy最近被老板表扬了,说在那次紧急的case中,她处理得很好,客户很满意啊。看来她还是可以的嘛,原本我还挺看不上她的。”
B:“有什么大不了啊?这种事情搁我们这儿,也能做得好,做得比她还好呢。她有些地方还是做得不好,比如邮件没写主题,比如讲话有口吃。反正我觉得她做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A:“但是不是她没写主题,好像是发邮件给她的那个人没写主题啊。”
B:“哦,但除了这个她还是有其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整天请假,都不知道哪来那么多假?”
A:“她有年假啊,我们不也请了年假吗?”
B:“我们工作那么忙,做得那么累,休假是应该的。你看她闲得很,哪有我们累?上班跟休假一样,凭什么还休假?”
这段对话2分真实8分虚构,为了更好地阐释本文的中心意思,我把他们的潜台词都直白地翻译出来了。
这种人我是有碰见过的。我做过里面的Judy,我也不否认我曾经做过讨厌的A或者B。
三个角色我都当过,所以我才能明白他们的内心想法。
刚刚我提到了当你的行动证明了别人对你的负面预设是错误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无非是一下这两种:第一种:对你改观进而减少敌意;还有第二种:对你抱有更大的敌意。
A角色就是属于第一种,B角色就是属于第二种。
为什么他们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呢?
第一种很好理解,你打破了Ta对你的成见,你做得好,证明你是一位给力的同事,与你接触是有益处的,所以对你减少敌意,这种人是希望你做好的,只是不想投入栽培你的成本罢了;
第二种是我们日常会遇到的反应,总有人看你不顺眼,你做什么Ta都可以找出毛病。但别看这种人好像很强悍,Ta对你挑毛病的过程中,内心是讨厌,嫌弃,看不起之余,还有嫉妒和害怕。
没错,是嫉妒和害怕。Ta真正想看到的画面是你做得很差,不如Ta。
Ta说出来对你的抱怨,目的不是被你听到,让你去改善。Ta的目的是想安抚自己的自尊心,让自己继续相信这个人威胁不了自己——“这个小Y头/小屁孩/菜鸟还很垃圾,超越不了我。我在公司的位置还是很牢固的。”
当你做得挺好,但还没超过Ta给定你的预设时,Ta还是感到安全的,地位还是稳固的,对你采取的手段可能是拉拢你做Ta的跟班,壮大Ta的小团体。
当你做得挺好,好到已经超出Ta给定你的预设时,这时Ta内心的感受是嫉妒和害怕。你可能做得没有Ta好,正如Ta所说的,但是只要超出Ta的预设,就足以引起Ta的嫉妒和害怕了。低的标准你已经满足了,Ta就会再拿同自己水平相当的甚至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你,批评你。找到你足够多的做得不好的地方,Ta才得以安心。所以说Ta为什么要不断地挑你毛病,就是这个原因。Ta这么做也恰恰说明了你真的做得不错。
如果你已经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并且确认自己做得还不错时,你被人挖苦,讽刺,挑毛病,排挤,说明你的能力足以让人嫉妒和害怕了。
下一步就是反击。
2.不为任何人的喜怒负责,Ta不高兴,关我屁事。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一篇公众号文章中提到,大意就是:有的人自以为自己有为他人的情绪买单的义务和使命,看不惯别人不开心,圣母心泛滥,因而活的很痛苦。
有的成年人在工作中看到同事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要求,便嘲讽和指桑骂槐,话中有话,甚至跟上级打小报告。有什么意见不直接对当事人讲,却希望通过情感的宣泄,让那个当事人明白Ta的真实想法。不仅能把当事人弄得晕头转向,不明白发生什么事,还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给对方。这就是“我不说,你来猜。”
这种行为就是巨婴干的事。这已经属于职场霸凌了,但是在中国,大家对这种事似乎不太敏感,认为新人被欺负是正常的,所以就要忍受。在日本,职场霸凌是受重视的,起码与我们相比。
面对霸凌自己的人,通常会往两个方向思考:第一种:“怎么办?我是不是惹Ta生气了?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啊?但是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告诉我啊?”
第一种反应的人很大可能再听到什么酸言酸语后去找跟自己比较熟的同事打听情况。“是不是我哪里得罪人了?哪里做错了?我要不要道歉?”这种人就是武志红老师所说的那种自以为有责任为他人情绪负责的人。
这种人承担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但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揽上身的,没有错也要揽上身。这很有可能是跟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有些家庭宠溺幼小的子女,作为长子长女,有时会因为弟弟妹妹犯的错受到牵连甚至被迫背锅。父母们为了安抚这个长子长女因被无故责备而激起的叛逆性,会美名其曰作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但是没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再强的责任心也是失位的。管不该管的事情,背上没必背的责任,将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揽上身,这相当是把别人当成了孩子而不是成年人。
你亮明了你要当一个全能的,照顾大家的好妈妈,就算是正常人在这种被宠溺的环境下也退化成巨婴;另一些本身就是巨婴的成年人就更开心了,因为可以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了。你觉得委屈觉得累,但其实这种委屈这种累正是你想寻找的——用来证明你存在价值的证据。
你对待别人的方式也在教育别人怎么对待你。
对于第一种人,他们乐在其中。本文倡导成为的是第二种人。
第二种:“老子没做错,你生气就生气,关老子屁事?有什么意见开门见山说,在那里跟旁边的同事窃窃私语,算什么东西。你可以先说,至于我接不接受,那就是我的事了。你不惹我,我不惹你,你惹我,我让你死得不好看。”
第二种人才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生理层面上的成熟,以及心理层面上的成熟。
我们都是凡人,我们只能为自己的喜怒哀乐买单,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我们没有那么伟大,也没那么闲去讨好别人,去没事挑自己的刺。如果不是我让你不开心,那你不开心,别跟我讲,因为你不开心,不关我事。
你跟我讲你有多不开心,是不是期望我能把你变开心?你这种愿望是否包含了你强加在我身上的对你情绪负责的义务?我不是你妈哦~
如果是工作上做错了什么,直接讲就是了,为什么要加那么多比喻,隐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请问你的目的是想让大家工作的错误减少,还是想见到更多的错误,这样你更开心?
请注意哦,指出别人的错误如果是用的是错误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一种错哦。
正确的指出别人错误的方式应该是:
1)语气不卑不亢,严肃但婉转地指出错误;(没有任何比喻、隐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告诉对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3)日后要注意的地方。
遇到这种发脾气在自己身上,强加义务的人,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你要做出的反击是严肃直白地告诉他:“这不关我事,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请你讲话注意一下,否则后果自负。”
3.结果的好坏比出发点的好坏更重要。
那些对你怀着好意的人,对你做的事情未必对你都是有益的,哪怕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那些对你怀着恶意的人,对你做的事情未必对你都是有害的,哪怕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不好的。
举个例子,又是对话。
你有两个下属,C表现得好但是你不喜欢;D表现得不太好但为人谦虚老实是你喜欢的。
面对C,你很有可能想挑他毛病,拿一个他目前达不到的标准要求他;面对D,你很可能想挑他优点,拿一个较低的标准去要求他以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你可能会想,你对C做的事情是不好的,基于你的出发点是不好的;同样地你会觉得你对D做的事情是好的,基于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这是大家惯有的做法——将愿望与结果看作线性的关系。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C看来,如果他看过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他就能从你对他挑毛病和拿高标准要求他当中,看得出你的嫉妒和害怕,以及你内心对他很不情愿的认可。我是C的话,我会觉得高兴,高标准要求我,是看得起我。更高兴的是,既能得到你“拐弯抹角”的认同,还能让你这个百般为难我的人难受,多好的一件事啊,我还怕你不会气死呢。
在D看来,你在费尽心思地找他的优点,不指出他的错误,还对他降低了标准,这是看不起他,认为他不具备成年人应该具备的接受现实的心理素质。这可能会让他更没自信。
愿望、出发点等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初衷跟这件事情最后带来的结果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这是好事。它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别人的出发点,依靠我们自身的努力,将事情引导向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出发点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没所谓,结果对我们来说是好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对我预设的标准太低,我可以打破你的成见,让你嫉妒,让你气得半死;你说我不好,但是我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就行了,我会做得越来越好,我知道我自己很好,而你只会挑人毛病,动动嘴巴,原地踏步;你不说话我能得到一时的耳根清静,你生气骂人,我就知道你嫉妒了,你急了,害怕我超过你了,因为我做得太好了。
因为本文排面不美观,读者们估计看得有点去费劲。
这里总结一下本文的三大重点:
1.当你做得不错,还有人挑你毛病,那是因为你做得太好,招人嫉妒,引起不安;拿高标准要求你是看得起你,虽然未必是情愿的。这是你应该觉得高兴,努力做得更好,气死他们。
2.听到别人对你抱怨,指桑骂槐,对你的工作表现有意见却不直接讲清楚,选择和别人聊你八卦时。你要明白,对方用错误的方式指出你的错误,这是更大的错误,因为这种方式属于情感宣泄,缺乏职业素养。这时你要怼回去:“你生气,你不高兴,不关我的事。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请你日后讲话注意,否则后果自负。”
如果这位同事的气焰还是没有收敛,你可以考虑在团队开会时严肃地说一说这个问题。
懂得采纳建设性建议的工作氛围才是健康的氛围。
想做政治家的人,就别憋屈在小办公室里打工了。
3.一件事情结果的好坏比做这件事的人的出发点的好坏要重要的多。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比如转化看待问题的视角),将事情引导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堤防,但无法控制别人的意图。别人的恶意源自哪里?是不是源自Ta的不安?为什么我会造成Ta的不安?是不是我做得太好了太优秀了,威胁到他的利益了?嗯,我要做得更好,让这个对我心怀恶意的人陷入更大的不安,甚至让他被自身的不安所压垮,这样我又少了一个敌人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