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的北京之旅,燥热的北京一直以35上下的温度热情地拥抱我,没有计划去太多的地方,只去了心心念念的798,一直以文艺青年的聚集地的形象存在于印象中,由于北京房价逐年攀升又处于黄金地段,一大批青年人都告别了798去了更远的地方。不时会看到挂着牌子的艺术工作室大门紧锁,处在这个老工业地带,也略显荒凉。偶然的一个转角,遇到了一个独立书屋,便深深的爱上了这里。【旁观书社】
处在这个游客来来往往的地方,拐角处,安安静静地屹立着一个书屋,不张扬,不显眼,却会让人不自主的推开门进去,不让拍照,不可以吃东西,有几个椅子,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温暖不失美好。
书架上的书墙被安置的井井有条,每类书的下面都被主人按照不同的类别贴上中英文的标签。翻开书也有意外的惊喜,阅读过书的人会留下小纸条,上面写着他的想法和感悟,后面的人读完也在后面留言,这种见字如面的感觉在当下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略显珍贵。
书屋的主人是一个特别知性的女人,一袭绿色的长裙,靠在书墙边拿着一本书安静的阅读着,阳光透过门口的窗子照在她的脸上,无意间,她成为了书店里最美的景色。
互联网盛行的时代,电子书、kindle等数码产品占据了大部分的生活,再加上电商的如日中天,逛书店的人少了,网购的人多了;手执一卷的人少了,看电子书的人多了。实体书店的命运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威胁。
在维基百科上给出的独立书屋的定义是:以当地人拥有、经营的书店,这种书店与当地社区紧密结合,经常和非营利社群活动接触,帮助人们深度阅读,培养年轻作家。独立书店作为一种传统零售的小规模的形式存在,与大型实体书店、连锁书店、网上书店和电子书城相比,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艰难,近些年来,大量独立书屋因生意惨淡面临关门的新闻也不占少数。
记忆中有一个叫“席殊书屋”的地方,门脸很小,面积也不大,与家里并不是很大的新华书店相比,它的存在完全是个小角色,很容易被忽视,但这个书店却始终贯穿于我的童年记忆,店里的主人适合很年轻的男人,安静,店里经常放着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那也是我初次接触到西方流行音乐。那时候每逢周末爸妈带着我去书店待上一整天,后来学业忙了也就不经常去了,等之后的某一日再次路过那个角落,发现书店已经变成了别的店,之后关于独立书屋的记忆也就告一段落了。
一直都觉得,书店就该是安静的,不需要拍照,不需要刻意地去记录,真正美好的东西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即便是有照片也无法感受到当时的心境。
以后的某一天,待生命归于平凡,待少了生活的琐事儿,我们各自手捧一本书,我有故事和酒,你只管走进我的书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