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有人眷恋过去,驻足回忆;有人抛弃过往,大步前行。杨绛先生则两者皆有,年暮之时,她一个人替三个人共同回忆着过去的喜乐,追忆着过去的美好。
杨绛先生用作品《我们仨》讲述了他们过去的家庭生活,由两人相识相知相恋家庭美满到“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一家的感情格外令人羡慕。近来娱乐圈的舆论变化的可怕,自从人们知道往昔恩爱的公众人物们分手离婚,纷纷表示不再相信爱情,然而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却是真真正正的细水长流,杨绛先生在书中曾写到丈夫钱钟书说过:“遇见她之前,从未想过结婚,遇见她之后,结婚从未想过别人”这样动人的情话,放在当今来看,常常只是爱情激发的荷尔蒙带来的冲动。但是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却是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这一点。不论是在留学时杨绛变着法儿的学做饭,哪怕是乱炖两人也吃的极香,还是日常看着女儿和丈夫玩闹时女儿对爸爸的捉弄说到“当场抓获”的时候嘴边得意的微笑,亦或是杨绛先生等钱钟书时那样焦急的样子—“等待是很心烦的,我叫自己别等,且埋头做我的工作,可是,说不等,却是急切的等,一个人在屋里团团转”。不仅如此,作为优秀的散文家和翻译家,杨绛先生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毅然决然的做了幕后工作者,选择在生活和文学方面全心全意帮助丈夫。他们选择用灵魂相依,即使在特殊时期被批斗,拉去游街,住着牛棚,每日辛苦劳动,他们把那样琐碎的日子也过成了诗。我是极其羡慕这样的感情的,世道无常,人心难测,在世俗的眼光下人难免把感情变得恍惚,多少爱情都败给了苦难,多少情感都敌不过时光。多少人因为离婚将事情闹的不可开交,不仅得不到关怀孩子的权利,更让自己的心变的落魄。这样的感情是痛苦的,不仅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伤疤,更是对子女的不负责任。会让周围的人都一一连带着受伤。
杨绛先生与丈夫的爱情实在是典范一般的存在,书中那句“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感动了多少人,而他们一家的亲情更尤为温馨。一九三七年五月,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了,如钱钟书所说的一般:“我不要儿子,我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钱瑗从小就酷爱读书,记性也好,还不识字时,就能将一本书读的像模像样,亲戚们总好奇为何,原来小小的钱瑗不仅将故事背下,更在每晚大人讲故事时将翻书的频率也记住了。很快,钱瑗就被家里最德高望重的外公认定为读书的好苗子。而她的性格像母亲时可以安安静静的坐在正工作的父母旁边安静的读书画画,也会善良的像母亲一样哪怕只看了《三毛流浪记》的前两章就泪流不止,喊着:“太可怜了!”。像父亲时便对文学极为专注,或是和父亲一起疯玩,两人如同龄好友一般嬉戏打闹。钱瑗和父亲的关系总是极好的,即使父亲外出工作数月不能回家,只要父亲在她耳边悄悄说上句什么,两人就又如以前一样亲密。甚至在父亲不想去开那些所谓的学术会议“心虚害怕”时,用曾经学得的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来安慰父亲:“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钱瑗长大后不仅成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更是父母的小棉袄。知道母亲老了,遇事容易慌乱,便努力的安排好每一件事,不论是坐车路线还是外出所带,事无巨细,一一整理。知道父母不精通厨艺,念了不少菜谱,也买了烤箱,时常做些烤肉之类的给二老补充营养。那些温暖的时光里,是他们最幸福的存在。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就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一九九六年初,钱瑗住院时,就已是癌症晚期,并于一九九七年五月去世,两人的女儿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他们。当得知钱瑗病逝时,杨绛先生因为丈夫卧病医院并没有告诉他,而是独自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不知那时,杨绛先生耳边若是回响着女儿欢唱童谣的声音,还有着女儿对自己的细心叮嘱,该有多么心痛。祸不单行,翌年十二月,钱钟书病逝,杨绛先生已八十八岁高龄,却在骨灰炉前久久守着不愿离开。曾经温馨可爱的家庭突然只剩杨绛先生一人,这打击无疑是致命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今年高考完时父母告诉我爷爷去世的消息时,我整个人呆在了原地,前一秒的笑脸还挂在脸上没有变化,而心里却是万虫啃噬一般的难过。我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幼时是爷爷手把手教我写字认字,教我背诵古诗,教我做人的道理。我总觉得那样明媚的日子就在昨天啊,就在昨天我还坐在爷爷的腿上识字背诗啊。刹那间,我感觉心里空的难受,尽管爷爷生前重病,医院早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但要接受事实还是难的可怕。而杨绛先生虽然失去了至亲,但却仍然能健康平静的生活,这该是多么强大的内心。离别拉的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
杨绛先生在书结束处写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今年,杨绛先生与世长辞,文坛又失去了一颗明亮的星子,失去了一束温暖的阳光。但对于他们仨,却是好事情,想必杨绛先生一家已经团聚,在另一个时空里庆幸着彼此幸运的的相遇,感动着彼此温暖的陪伴,不断的走向更远的幸福。“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杨绛先生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庭,而她现在也可以从思念中摆脱,继续过着“幸福”的生活。
是《我们仨》让我明白,不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都抵不过亲情和信仰的力量。我也真诚的希望,自己也能在生活中珍惜,一直带着爱的力量前行,在美好的未来里也追忆着似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