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故事就藏在我们心中,等着被我们发掘。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我们总能知道些什么。如果有人告诉你——或者你自己对自己说——两个人正从一座建筑里走出来,你就会发现,关于这两个人你马上就有所了解,不要对他们做些什么判断;你会用你的心来看他们。也许其中一个人戴着帽子,也许一个人正在大笑。当你就这两个人提出问题时,答案会慢慢浮现。你必须耐心并学会接受。
问这两个人一些问题.......
如果你发现你是在做判断,而不是在观察,那就先慢下来,接着问问题,要是你觉得你的答案是对的,就相信他们,即使这些答案看起来有些奇怪——特别是当他们看起来有些奇怪的时候。这座建筑是住房,商店还是办公大楼?他们接着要往哪里去?一旦你知道的不仅仅是你感觉到他们要去哪里........那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当你真正开始写故事的时候,这两个人可以不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从建筑里走出来,或者,在这个故事里他们甚至根本不需要从这座建筑里走出来;可能故事是他们走进建筑以前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发生在建筑里的事情,也可能是发生在第二天,下一周或者是明年。
I:
每个生命,无论是成人或者孩童,心中都藏着一些隐秘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来源有亲身经历,有想象力创造,有梦境留痕,当一个儿童或者成年人真正想打开自己的内心,将内心的一些想法或者故事,写出来变成一个有形状的故事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如同茶壶里煮饺子,没有恰当的方法,饺子并不容易倒出来。
启发写作的方法很多,原著作者在这里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技术练习:假设有两个人在你面前从建筑里走出来,对的,用想象力有意念的方式,看着两个人走出来,观察这两个人的外貌特征,身份,听他们的对话,揣摩他们的言行举止,猜测他们的经历,当真正确定他们要去哪里要去做什么的时候,继续想象,这两个人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或者想象这两个人最开始走出来的建筑的形状,历史来源,象征意义等等。
这种非常实用的写作技术,就是“抛砖引玉”,抛出去主人公和建筑物,引出一系列的故事。
这样的练习值得练习写作的人反复揣摩和升华。
A1:
正面案例
电影《七月与安生》里开头的一幕是先展现了安生与佳明在公交车上相遇,佳明问安生,你知道七月去哪里了吗?七月说见过一次,但是也不知道最后去哪里了,然后公交车到站,安生匆匆忙忙下了车,与佳明在人海茫茫中擦肩而过,自此,故事便展开了......
这样的电影开头,导演一下子抛出来三个人,通过佳明询问七月去了哪里,一下子把三个人联系在一起,让观众一下子对三个人的关系产生兴趣,好奇心驱使着观众去猜测他们曾经发生过怎样的爱恨情仇?
负面案例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结尾几集,故事的最后情结仓促而紧张,显得整个故事发展力度不够,尤其是在最后结尾处理女主角罗子君与男主角贺函的关系上,出现一个镜头,男主角在海边遇到了一个酷似罗子君的女人,罗子君在海边遇到了一个酷似贺函的男人,罗子君与贺函跟彼此的相遇对象说了同样的话:如果真的遇到了对方,带对方到海边看看。
这样的结尾局促而限制,虽然电视剧中抛出了两个人的画面,却给出了具体的问题具体的语言,从剧本或者剧情发展上来看,这是整个电视剧的一个败笔,因为将电视剧的结尾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给格式化了,给局限化了。
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结尾,留给观众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越大,这部剧的启发意义越是重大,好的作品,总是发人深省的,而不仅仅是娱乐眼球。
A2:
1、我将使用这个简单的方法练习一次意向写作,刻意发挥一次自由想象的力量。
2、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可以随时在场景中,开启“抛砖引玉”这个方法,并且时时刻刻将这个简单的方法,活学活用。
3、在给来访者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将逐步引导来访者使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展开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