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评估中,与老师们研课交流。一位男老师幽幽地说:“现在七年级的语文题,九年级做着也觉得不容易。”确实,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语文试题似乎越来越难。我如此回应。返回之后,这个问题却久久地盘踞在我的脑海。
首先反思自己的命题有没有层级不清的情况。这一年来,全级段命题次数有六次。上学期命题主要立足课本和教辅,题型依据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字音、字形题是我从文中勾画选取的,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来源于考试范围内的教材要求,古诗文阅读都是课内的、课标内的文本。修改病句七年级指明句子让学生修改,八年级指明病因让学生寻找、修改,九年级直接让学生寻找并修改。阅读理解题七年级以记叙文、写景小散文为主,八年级以记叙文、议论或说明文为主,九年级依据中招规律,一直以记叙性文体和议论性文体为主。相对来说,七年级梳理情节时填空较多,八九年级概括得多些。细细梳理一遍,在命题上我还是相当用心的。湖北蒋红森老师说:教研员要把“冷门”焐热,在疑难处引领,把重要处做精。为了让老师们重视课本、把课文这个“例子”用好,我反复翻阅教材,把隐藏在教材中的能力点变成试题。尽管在命制现代文阅读时创新度还不够,但是,我觉得试题的梯度和层级还是有体现的。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九年级的学生觉得七八年级的题也不容易、也不会做,如果试题没有问题,就要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学生从七年级到八年级再到九年级,语文素养有没有提升?或者说学校的学习、老师的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多大的作用?
语文是母语,进入初中的学生基本都能独立阅读,有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以,语文学习效果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显性的呈现是学生的成绩和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但是后者又往往和学生自己的积淀和天赋有关。那么,唯一能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只剩下考试了。当然,九年级学生肯定比七年级做题经验丰富,积累词汇和做题技巧多一些。那么,学生在语文课堂和语文学习中收获了什么呢?就个体而言,九年级的语文成绩会比七年级好吗?我们教师每日辛苦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
这三周来,走了十几个乡镇,也听了十几节课。有些语文课真的很让人无语,说的不客气一点,除了扼杀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外再没有任何作用。如果,老师能意识到自己的贫瘠和无力,虚心求教、从善如流,那对于师生来说都将是幸事。可怕的是,有些老师把一切问题都推到生源差的原因上。优生有优生的教法,差生有差生的教法,只要立足现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提升素养的途径,学生的收获一定可以看得见。如果,把“生源差”当作钢盔永远戴在头顶,得过且过顺其自然,一时半会也看不出来差距,因为学生本就能阅读会表达有一定的词汇量。
可是,这难道不是教育中的“平庸之恶”吗?再大而化之,如果语文老师不读书,不写作,不研究课堂,也算一种“平庸之恶”吧。
记得带14级学生的时候,有一次课堂提问学过的五首写春天的古诗词。有一个男生其他的都背不出,却把《春夜喜雨》背得滚瓜烂熟。我很惊诧,问他为什么四句的没背出,八句的却背得这么好。他说,这一首小学的时候学过。于是,我对小学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小学老师能把学生教会背,我们初中老师却不能。这件事让我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想,初中三年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如果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背会该背的古诗文,我还可以教他们什么?真的,我们确实费尽心思也不能让一部分学生会背古诗文。但是,可以从另外一些途径让他们愿意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我想,一个愿意思考的老师一定不会成为“平庸之恶”。真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不做“平庸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