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棣,在历史上,众人对他的评价颇多,却始终不一。最大的争议,大概要属于,本来不是皇帝命,身为叔叔的他却夺取了侄儿的皇位。但是怪就怪在这里,这家伙当了皇帝之后,却能把偌大一个皇朝治理得风生水起,甚至出现了盛世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也从侧面证明的他英明神武的能力。那么他是怎样来开始这一段神奇而复杂的传奇经历的呢。
1360年,一个小男孩出生了。至于名字么,还没有。谁叫他运气不好呢,父亲朱元璋正在打天下,而且到了最紧要的时刻——与陈友谅在南方互掐。别说他,就连之前他的几个兄弟都一样,没有任何名字,估计只能用代号称呼了。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这事儿,来得有点儿郁闷。
7年后,朱元璋回来了,分别给孩子们取了名。而这个小男孩,也终于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称呼了,名叫朱棣。从小,他们几兄弟就开始接受父亲严厉而严格的教导,除了必要的文化知识,必须学习的军事武功等,还得亲自接受朱元璋的训诫。
从这事来说,老朱在这点做得真好。也许他自家事知道自家事,从小到大深受文盲的苦,现在到了儿子这一辈儿,说啥也得把这个短板给补好。每次一想到这,我就特别吐槽现代那些鼓吹读书无用论的家伙,其见识居然连古人都不如。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朱棣开始了他苦逼而充实的童年人生。10年后,朱棣17岁,成年了,老朱也做了皇帝了,他们的身份一下子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扭转,从放牛郎的儿子,变成了皇子。其运道简直逆天到了极点。搁现在,随便用两块钱,也能中个五百万,直接没啥疑问。
后来,老朱为了分封诸王,先让所有的皇子到祖地,也就是现在的凤阳县,定居一年,感受这个他们老子生活过的地方,以磨炼心性。也就是在这里,朱棣生活了3年,成长了太多。他见识到了太多的民间疾苦,对他的思想意识,简直就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醒。以至于到了后来,他成为皇帝之后,每每教导孩子,都拿这事做教材。
1380年,多次随父亲南征北战,逐渐成长起来的朱棣,开始到了北京,这里也将是他的封地。不过这个地方的位置可不是太好,地方苦寒不说,生活也艰苦,而且随时面临着蒙古的骚扰侵袭。当然这也是最初老朱的想法,想让他的儿子们分别镇守祖国边陲置地,巩固国防。毕竟,朱元璋之前杀功臣杀得太厉害,基本上随他起兵建国的所有忠臣良将,已经百不存一。
在北京这里,朱棣度过了他的前半生,随着儿子的出生,父亲的去世,侄子的称帝,一切天下形势逐渐变化了。特别是建文帝开始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削藩国策的实施,他的日子一下子不好过了。说明白点,就是侄儿想收回他的封地,让他做一个逍遥王爷,这让朱棣心底顿时不爽起来。父亲没把皇位传给他也就算了,连侄儿都开始欺侮他来了,于是朱棣开始反击起来。
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也就是俗称的叛乱。战事初期,对朱棣来说,那是什么不利的。兵力的悬殊,国家大义的缺乏等,让他一直处于下风。好在随着时间的过去,一些离间计划的实行,敌方的逐渐昏庸,到了后期,大局基本已定。虽然某次差点被李景隆打到了老巢,但是在儿子朱瞻基的指挥下,打赢了这场保卫战。
3年后,朱棣开始在南京即位,然后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上加强皇权,设置了帮助他更能快速处理政务的内阁。同时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恢复了特务机构。经济上,他重新疏通了运河,促进了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军事上,先后多次远征蒙古,解除北方的威胁。在南方,派兵远征安南,打出了大国风采。文化上编纂了历史上出名的一部书籍——永乐大典。
这一切看着眼花缭乱,施行却有条不紊的措施,迅速地扭转了国家的形势,人民开始安居乐业,生产生活恢复得很快,给朱棣带来了相当正面的评价。不过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在夺取皇位后,针对建文帝旧臣的那些惨无人道的惩罚,给她留下一个屠夫的称号。其中的具体情形,观之让人落泪,可悲,可叹,可气,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