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组织评审采购自动化项目时,有点小感悟,那就是如何通过一张excel表,构建清晰的逻辑思维,让一份PPT汇报材料简单明了。
按【造流程工具的工具】推进流程项目,分成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结合场景案例进行宏观暴问,然后锁定要改善的流程,再进行微观暴问;同时,提炼目标指标;流程改善一定是围绕问题,围绕目标展开的。
问题是最好的教师,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而问题可以来源于团队共创、对标复盘;
其中,宏观问题往往来自总体目标、主线,聚焦大方向、大价值;
而微观问题是基于宏观问题,结合流程节点,深挖具体痛点,数据、案例支撑,到点、到位、到组织、到岗。
第二阶段:在一阶段基础上,要有项目组织架构图,包括项目组核心成员,分模块整理问题,形成结果问题、初始问题(并将初始问题归类为分类问题);
其中结果问题是从经营的视角来审视,如果问题不解决,将带来什么样的经营损失(如赔偿、失标、成本损失等)。
第三阶段:在上述两阶段基础上,进行流程要素的梳理,这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流程要素是指流程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元素,包括流程的ECRS动作(尤其是可否前置)、规范(含制度标准)、点检表(防错防呆的表单)、分权(上下或平转动作)、角色(是否涉及职责的调整等)、报表(管理报表和业务报表)以及是否在流程节点在要形成考核点。
流程及流程要素视管理成熟条件,评审后应植入IT系统,不断提升业务在线率水平。
综上所述,有几个关键词:【流程】(含流程节点或业务模块)、【问题】(宏观及微观、场景案例)、【流程要素】、【IT】、【指标目标】、【责任人】(组织架构中的分模块)。
由于一个项目的PPT涉及许多章节,加上涉及价值链各个部门成员,非常容易上下逻辑的错位;
例如问题讲完后,而后续梳理的流程要素与IT对应不上;或重要的问题,没有设置相应的指标目标;甚至部分问题讲了也就讲了,后续没有对应的解决措施;
反过来,也可以验证问题是不是该提出来(因为没有解决措施的问题相当于是在抱怨)。
所以,借用一张excel表,将【流程→问题(案例)→指标目标→流程要素→IT→责任人】进行全链拉通,通过这张全貌表,可以检查上下的逻辑关系是否妥当,或者有遗漏;
同时随着项目不断的深入,通过这张表的不断更新、迭代,项目的变化点在哪里,也是一目了然。
其实,整个项目就是一个大措施,用于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而这个大措施里就包括流程、流程要素及IT等。
如果再细心点,我们也会发现,这张表就是我们一年前归纳、总结提出来的【流程IT管控表】的简要版本;
由此可见,【流程IT管控表】有多么重要和价值,既可以用于评估业务在线率,观业务全链,规划项目;还可用于观具体项目的全貌,用于推进和掌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