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如父如子》,依然是枝裕和作品的一贯风格,节奏慢悠悠的。两家的交换住宿20多次,吃饭、泡澡、拍照、出游,生活的细节琐碎平淡,差点掩盖了“抱错孩子”这个听起来十分狗血的剧情。
小说里讲到的内容很多,比如阶层差异、亲子关系、教育理念等。作为已经过了三字头的人,对于良多的生活最是心有戚戚焉。
良多是标准的中产阶级精英。在大公司--三崎建设的明星部门--建筑设计部上班,手下带着一个团队,有希望成为下一任的部长,前途一片大好。30多岁就在市中心的豪宅买了房,开着价格不菲的日系车。温柔贤淑的妻子结婚后辞了工作,成为家庭主妇,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6岁的儿子庆多考上了昂贵的私立学校。良多的生活就像是房地产或者汽车广告上展示出来的样子:精英、干净、美满。
相比之下,雄大一家就显得有些寒酸。家里开了一间茑屋商店,以修理电器为生,妻子也要去附近的便当店打工。夫妻两个每日忙碌养活三个孩子。家里的房子十分老旧,孩子们也只能读普通的公立学校。
看上去,良多一家要幸福、富足得多,但事实要远比表象复杂。
一个接一个的项目,良多的生活中几乎只剩下了工作,而收入丰厚的代价是假期概念的消失。每天早出晚归,和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少得可怜。“等这个项目结束,就能抽出时间来了。”这句话已经念叨了6年,但一直没能兑现。
即使这样,良多还是被降职了,调到公司安置闲散人员的设计研究部,职业升迁没了指望。
前段时间流行一句话:对于公司里的中年人,拼命骂他们也没关系,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辞职的。中年人的生活困境在良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父爱时常缺席的家庭中,对于6岁的庆多来说,能得到爸爸的陪伴和认可是生活中重要的事。入学面试时,从来没和爸爸一起放过风筝的庆多,说起暑假最难忘的事情,是和爸爸一起去露营、一起去放风筝,并且用骄傲的神情说“爸爸放风筝可厉害了”。是违心,也是心愿。
庆多并不喜欢弹钢琴,但看到他练琴的时候,爸爸就会很开心,偶尔还会一起连弹。为了争取爸爸多一点的陪伴,他便努力地练琴。庆多的身上没有父亲良多的执着、倔强,所以良多会失望。敏感的孩子会迅即捕捉到这样的信息,用近乎讨好的方式去迎合父亲的期待。
如果没有医院打来的电话,生活可能就这样下去。突如其来的“抱错孩子”信息,让良多和绿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在亲情、血缘的天平上左右摇摆,原来看似稳固的三角形出现了晃动。
良多有一刻甚至是开心的,他下意识地说“果然如此啊”。庆多身上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特质有了解释,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有了更大概率实现的可能。
两家人不断地见面、交换住宿,孩子们很快打成一片,父母的心里却愈发沉重。交换孩子之后的生活比预料中更为艰难。对于孩子来说,陪伴自己六年的父母和家人的分量要远远超过血缘,在琉晴选择一个人回到大雄家的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开始浮出水面。
“庆多,任务已经结束了。”良多把手放到了孩子的头上。
对于良多来说,这何尝不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好在庆多的温柔、琉晴的倔强,让他不得不在匆忙的工作中按下暂停键。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当他的生活慢下来之后,和家人的关系也渐渐得到缓和,与继母的关系终于破冰。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中说:
我们童年时与每一个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都可能会成为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我们目前的关系中得以体现。
良多和孩子庆多的相处模式,可以明显追溯到与自己父亲良辅的关系中去。虽然与父亲相比,良多从小独立、能干,甚至基本不喝酒,因为他将爱喝酒的父亲视为反面教材。
在良多的心里,希望孩子长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才是最好的结果。但他所采取的方式,却恰恰与他深恶痛绝的父亲一模一样,痛苦也沿着代际传播。庆多小心翼翼讨好父亲的样子,也是良多儿时的翻版,而“抱错孩子”打破了固有的循环,父子关系变得柔和温暖。
事实上,是枝裕和创作《如父如子》的契机也源自亲身经历。由于长时间工作导致和家人相处时间很少,父女关系变得有些疏离,“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之后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被我忽视了,孩子除了我的睡脸之外都见不到我。意识到变成了这样无法面对面的生活相处后,我感到很震惊。”
“我的父亲不是那种会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的人。”雄大听了良多的话,露出惊讶的神色。
“是吗?不过,你也没必要向你的父亲看齐,对不对?”
我们的童年已然成为过去,但对孩子来说,生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像雄大一样,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陪伴,是成为不一样的父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