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两篇随笔,有点感想就赶快写了下来。
前者从"炼字"的角度出发,列举了大师名家在写作过程中遣词造句“锱铢必较”的事例,并通过对“推敲”典故的重新认识,展现了运用文字所应有的严谨精神。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感悟:对待文字要时刻保持"谨慎"地态度。"炼字"的过程也是在锻炼思考能力,经过锤炼的文字更能经得起推敲。“炼字”要求能把文字运用地恰到好处,字数、感情推敲到位,同时也要明白简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精炼”的句子。
《不求甚解》一文从“不求甚解”的来历说起,围绕读书应该“求甚解”的展开了讨论,并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做了精辟的阐释。“不求甚解”有利于达到由浅入深、广泛获取知识的目的。
感悟:这里的“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要是实在读不懂就不要装懂或者一知半解,直接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读书不要固执,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说的是不因小失大,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重要的书经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