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谈一谈,如何让学生理解哪些事是“新鲜事”
三年级的第一个单元中,阅读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目的是什么呢?私以为指向了最终的表达——1.口语表达,例如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让学生讲一讲暑假的新鲜事;2.书面表达,例如习作是“猜猜我是谁”。目前,萦绕在自己脑海中的问题是——
A. 如何定义什么是“新鲜事”?什么是“新鲜的词句”?
B. 如何捕捉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老师的上课策略有哪些?
C.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终极(阶段性)目的是什么?
对于问题A,1班的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了自己理解了什么样的事情是新鲜事?
“我和妈妈暑假去了长岛的沙滩,我发现那里的沙滩上是石头,而不是沙子。”
这个孩子的前半句不能算作是一件新鲜事,只能算作一件事的极简版讲述,而后半句描述的画面则是比较新鲜的。因为“沙滩上是石头,而不是沙子。”这是与自己的日常经历起冲突的。这里的冲突是“陌生感”、“新鲜感”、“好奇感”。
由此,明确了新鲜事和普通的事情的区别之后,新鲜词句也出来了,就是自己不常说、不常听、不常看、不常想到的词语。
对于问题B,如何捕捉具有新鲜感的句子?对于学生而言,很简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文本中进行判断。那么老师的上课策略有哪些?寻找文章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孩子思考。例如《大树下的小学》,通过抛出问题——“这所学校哪些地方很特别?”让学生关注自己阅读非常有新鲜感的词句(重点在新鲜词上)。初步了解一些非常有新鲜感的词句,往往这些词句直指文章的主旨或者表示某一物的主要特征或者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重点则是捕捉这个“学校”特别的地方。那么孩子们则会去关注分别写了 “花的学校”哪几个部分。例如,花儿是怎样出现的?花儿们在学校里干什么?花儿们为什么着急的要对谁扬起双臂。同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新鲜的句子上,借助图片、视频和朗读感知新鲜感的句子(句群)营造出的丰富画面,感受这种语言表达的美好。并尝试特定句子的仿写,例如句式仿写、想象力的畅想。
对于问题C,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其的终极(阶段性)目的私以为是指向最后的表达。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是真正有效的, 就需要让自己的语言(不论是口头语抑或书面语)让人印象深刻、感兴趣,且是有意义的。这里,老师一方面可以提供技巧让学生从主要特征(某一事物、某一人特别的地方)来构思,低级的能力是使用一些新鲜感的词语,稍微高级的能力是能写出具有新鲜感的句子或者句群,最高级的能力是用合适的句群建构出一个让大家感觉非常新鲜的画面。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三篇课文的教学应该体现出梯度性,第一篇重在关注一个特殊事物的特别之处(主要从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中体现,以及从具有特殊性的方面来总结);第二篇重在关注具有新鲜感的句(句群)营造的非常具有画面感的片段,同时感受这种表达的作用——有趣、印象深刻、向往;第三篇则较抽象,关注特定人物的语言所传递出来的意义的新鲜、丰富。最后,落实到习作,孩子们则需要尝试用富有新鲜感的写作手法来写人物,可以尝试从长相、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来说。
语文能力的习得情境一定是真实的,基于学生经验,同时用习得的技能来自然的表达,如此表达才是有意义的。而一种语言学习的习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最终指向孩子的生活,发现美、探索意义,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