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妈总有生不完的、莫名其妙的气,也不知道她的愤怒从何而来,搞得我们一头雾水。
今天和老妈聊到这事儿才发现:在关系中,自己的位置不对,就很容易情绪化。如果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牺牲者的不对等的低位,就很习惯性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向对方情感勒索,家人尤其如此。”我都为这个家牺牲了这么多,你们难道就不能给我一点称赞吗!为什么就看不到我的付出和努力呢!”
老妈请裁缝给我儿子做了一套衣服,拿回来后,我觉得衣服太长,想让她去叫裁缝裁短一点,可是妈妈却突然很生气,赌咒发誓说以后再也不给外孙做这些东西了,吃力不讨好。
我的立场是就事论事,衣服尺寸太大不合身需要修改,而我妈妈站在自己牺牲者的情绪中,觉得自己为外孙付出了金钱,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精力,结果不但没有获得家人的肯定和称赞,还被指责了,否定了,于是自然气不打一处来。
————如果对方陷在情绪漩涡中,只有先共情对方,抚慰他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方才能回归理性,客观的看待和处理事情。
再比如,儿子出门却找不着口罩,于是我问老妈:小孩子的口罩放在哪里了?她却突然大发雷霆,大喊一句不知道。我和老爸一头雾水,觉得她莫名其妙的就生气了。
原来在这件事上,我妈觉得家里面任何东西放在哪儿,我们都要去问她,我们自己也不先主动去找找,感觉她自己就像被佣人一样随意对待,呼来喝去,觉得自己没尊严,生气了。
而我和爸爸是觉得,我妈是家里的一把手,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整洁有序,只有她知道家里面大小事物件放在什么地方,所以自然而然会去问她,在我们看来,这显示了她在这个家里面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她是被我们这个家需要的。
通过两件小事,可以看到老妈那些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情绪,是因为她感觉这么多年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和牺牲,没有人被我们看到,她的感受没人理解,她的辛劳没人分担,而老妈又并不知道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来表达她的感受,只能用这种看似莫名其妙的怒气来宣泄:“嘿,我的女儿,嘿,我的丈夫,快看看,我现在生气了,我正在告诉你们,我现在很需要你们来理解我的感受。看到我对这个家庭的付出,我有些累了,我很需要你们来为我分担。”而读不懂这些愤怒背后讯息的我们,只能回怼她一句:莫名其妙。
看到妈妈的这种情绪反应模式,反思我在自己的婚姻家庭中,简直跟她一毛一样:总是间歇性的做妖,渴望获得来自老公的赞赏,像一个努力学习好好表现的小孩,眼巴巴的望着妈妈,希望她投来一缕肯定的目光。我在自己的小家庭中,也在继续的延续我妈妈的情绪反应模式。说白了,我某部分活成了我讨厌的我妈的样子。
众所周知,家人之间的情感就像长在一起的血肉,你想不受他们的影响,你做不到,你想改变他们,你也做不到。这样一来,你唯一似乎能做的就是抱怨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多不愉快的情感?为什么要影响自己?你想发展自己的情感,却又对他们放不下,这样,家庭中又爱又怨的关系就产生了。
这是大多数家庭中矛盾的缘由,既想获得来自家庭中的归属感和情感滋养,又想去发展自己独立做主、自由决定的自主权。把家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混为一谈,”情感混淆”,所以家人之间,情感上的边界其实也很重要。这是你的愤怒,这是你的生气,这些都是你的情绪反应模式,我把它归还给你,这与我没有关系,即便我能看清它背后产生的原因,我也不打算去改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