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二十岁》里面,老太太沈梦君因为变老,脾气也越来越差,对生活和家人不满。机遇给了她重回年轻的可能,再体验一回青春。重获青春的沈梦君不仅体会到了年轻带来的机遇与活力,更品尝到了爱情的酸涩滋味。
影片最后,老太太面临亲情和保持青春的双重选择,还是选择了救自己的孙子。也让她真正明白要珍惜身边的人,让她体会到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亲情的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如果能让你重新开始,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起码我不会像现在这样,我会敢爱敢恨,敢想敢当”
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但是人生即使可以重来,对大多数人来说,依旧会平平庸庸,碌碌而无为。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喜欢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的这句话,不仅仅因为写出了二十一岁的自己内心的渴望,所谓“不可同年而语”,二十一岁的我,没有变成他那种理性、有趣味、有自知之明的人。对比于很多同龄人,我也依旧自愧不如,很多想做的事不敢去做,思想并没有变得很睿智,有时候想想,连基本的自知之明都缺乏。
小的时候,一到过年就特别怕长辈提醒自己的年纪“过了今晚,你们几个又长大一岁了,我们又老了一岁”。理由很简单,年复一年,自己岁数不断往上加,害怕自己一转眼就十六岁,懵懵懂懂就成年了。以前老人总说,过了十六岁就不能拿压岁钱,而现今已过二十的我们,还不是照样拿着家人的钱。
怕的是,一旦成年了,便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无所顾虑地生活,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自身却并没有能力去承担这些。
现在回想起过去,会发现自己曾经是多么地幼稚。或许一年后来看今天的自己也会是这种感觉。“生活不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是傻逼的过程吗”
“言语上的巨人,思想和行动上的矮子。”
在你身边随便找一个人,都可以给他扣上这样一顶帽子。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直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大多数人都陷入了惯性的思维,仔细一想,这句话也存在问题。我们充其量只能在言语上夸夸其谈,大谈理想和抱负,反反复复地重复着一句话“我要为了理想而奋斗,做自己想做的事”。说你是思想上的巨人,也真算是高估你了。
武志红在《巨婴国》写到,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而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
大一那会,赶上本科教学资格评估,学校的事情特别的多,每次参加完活动回到宿舍总会听到抱怨,自己也会跟着抱怨:这哪是大学啊,干脆我们叫做“河北金融高中”得了。
“要是学校评估没过,就不读了,回去复读去”
“早知道这学校这么垃圾,当初就去复读了”
此起彼伏的声音,为了图一时的口舌之快。真让你回去复读,有几个人下得了决心。当初得知高考分数的我,也是发誓绝不复读,甚至在高考前想到自己要是考了个二本院校怎么办。
现在,我再也不会拿过去说事,高中那段时光已经过去。如果能重新再来一次,那也只是如果,有复读的绝心和毅力,不如认真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把当下活好。
去年国庆去大连玩,顺便给一个在大连理工的同学打了一个电话。这个同学是我高一班上的,成绩一直挺好,在我们眼中的形象也是努力上进又不乏活跃。高考后顺理成章地上了985。
电话打过去,他一开始还不知道我是谁,我说了我的名字。我问他在不在学校,有空出来玩啊,告诉他我现在在大连。
他支支吾吾着,想开口又不知道怎么说。
“那个,国涛啊,真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不在大连,我在老家”
“没事,你国庆回家了啊”
“噢,对,我现在的情况不知道怎么跟你说,出了点情况”
我第一反应以为他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所以也不太好意思去问。
“我从学校退学了,现在又回来复读了,所以手机也不怎么用,这两天放假才从房东那里拿了过来”
“那个,你别跟别人说啊,我没怎么跟其他人讲”
大学上了一个学期,发现选的专业自己并不喜欢,即使身处名校,也不想浪费时间在不想做的事情上面。同时也是为自己的未来考虑,选择了复读,因为现在还年轻,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机会。
即使人生可以重来,你还会是老样子。
很多人四十几岁的时候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路,大半辈子平平庸庸。年轻的时候没有改变的勇气,明明是机遇,却把风险看得过大,看中结果大于过程。顺着人生的轨迹,生儿育女,时间在他们脸上划过,留下了皱纹。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大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得好“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 ,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被幸福所伤。”
你的性格,阅历决定了你的选择。如果你这个人没有变,即使给你再多次倒带的机会,依然会是原来的轨迹。
“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
似花还似非花,是梦何曾梦觉。
有人说,如果可以重来,我完全相信,我和现在不一样,因为心性和视野塑造了我之后的性格,不会再被环境和经历局限。
虽然没有重来。我也相信,我以后会和过去现在不一样。只是晚一点。不是吗?
有没有重来没关系,主要在于当前的你是怎么定位自己。
当我四十岁时,我会过着怎样的人生?
如果站在四十岁的节点回望现在,我希望自己过怎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