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更多认为心脏才是各种念头的来源,所有关于想法的事都和“心”有关。比如“想,思,念,忍,恕”等等,然而,在国外,更多人认为人的思想就是来自于大脑。可见,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认知。不过,在近代科学越来越普及,更多人开始明白“想法”和“大脑”是两个概念。“大脑”是“心智”的物质基础,“大脑”是心智产生的先决条件,但“大脑”不是心智的必然结果。因为很多人并不擅长利用“大脑”进行思考。
一个人拥有了心智,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有了思考的动力。因为心智有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的心智就是“所主张的经验书写于其上的白板”,也就是说心智的存在只是来验证以往的经验是对的而已。而积极作用的心智就是“我们用于采取主动并行使我们自由意志的工具”,也就是说心智可以让我们获得自由思考和判断是否正确的工具。显然,心智的积极作用才是我们要学习的,践行的。
接下来,我们明白思考和感觉的区分。因为很显然,感觉也是心智的一部分。如果走过来一个人,我们会首先感觉这个很美,姿态也很好,如果你由此判定这个人有美好的品质或者金玉其外,这感觉显然是不够明智和正确的。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取证来证明这个人的品性如何。
那感觉和思考有什么区别呢?感觉是自发行成的,它极不可靠,需要检验才能对其信赖。而思考是用来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和取得理解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它也是检验感觉是否合理可靠的精神过程。
比如路上看到一条恶狗,你是否会采取上去给它狠狠一脚,还是会捡根木棍或者捡个砖头来对狗进行功击,这就是感觉和思考后采取了不同行动。
但是,我们并不是说应该摈弃感觉,只有思考。感觉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特别是亲人之间的感情,而思考可以成为我们所有行动前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