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明星著的《图说区块链》中有这么一句话:“相信一个人需要什么成本?一旦公信力机构出现了问题,信任又将何处安放?”今天就来说说信任。
信任这个话题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鸭子会把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动物当成自己的麻麻。婚礼上一句“我愿意!”的承诺是以信任为基础。遗产的处置都是由信任的人或者机构完成。信任犹如空气萦绕在我们周围,我们也是在考验信任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圈。
一、信任三部曲
信任:相信而敢有所托付。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信仰: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信任是每个人都有的,范围覆盖亲朋好友、同事战友、权力机关等等。这份信任有的来自“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亲情、友情、爱情。有的来自“理”,约定俗成应当如此,比如对乡约民俗的遵守、对古圣先贤的尊崇。有的来自“法”,用强制手段灌输理念,比如法律法规,条令规章。
信念往往在具体的事情上表现明显,有时也叫执念。连续剧《琅琊榜》中,靖王对赤焰军反叛的不认可、悬镜司掌镜使夏冬对夫君的蒙冤不平都是建立在对赤焰少帅林殊、左先锋聂锋的信任上,失去了信任他们的信念也会随之坍塌。
信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电影《冈仁波齐》是藏族人的生活写照,也是宗教信仰的极致表现,这部纪录性的影片能让人记起藏族人曾以这种朝圣方式坚持信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就是心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嘛。
二、信任模式的建立
个人觉得信任的建立和通信的发展息息相关。
第一阶段:点对点模式。在通信基本靠吼的时代,信任的建立方式很简单。因为放眼望去都是熟人,偶尔来一个陌生人是很难取得大家信任的。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宗族、血缘关系上的,是最纯粹的。
第二阶段:转信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走出家园,走向城镇,从物物交换向现金交易跨越,信任的范围随之扩大,但这个时候的信任还是以熟人作为媒介扩展。
第三阶段:基于权威中心的信任机制。在部落时代,或许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就会被打成熊猫眼。互联网时代,彼此相隔万里,素未谋面却能建立交易关系,是因为我们把信任托付给了国家机构或者大型企业,我们和交易人之间仍然是不信任的,但是,由于国家或大型企业的背书,我们愿意让其做个见证,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增加互信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缺陷是权威中心丧失威信后会产生信任危机。
第四阶段:基于区块链的信任机制。区块链用算法证明机制来保证彼此之间的信任。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是一种智能化信任。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最大限度的发挥群众相互监督的作用,我若失信众人踢、他人失信揭画皮、区块失信剪鸡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