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年,先生和我都会回老家。
以前自己没有私家车。每到过年坐车就麻烦的不行,汽车排长队,坐车两个多小时到家,排队要一个多小时。
两边父母家我们都要去,顺路先回我家再回先生家,从我家到先生家的几十分钟短途车更是挤,经常把孩子挤的哇哇大哭,带着孩子很少能抢到座位,孩子小一点有人让座位,大点没人给你让位子,几十分钟一路站过去。
就算再麻烦,过年还是要回老家,两边的爸妈都等着我们回家吃个团年饭,说说话,聊聊老人家家里的事,聊聊我们的事,哪怕都是些废话,有的话都重复的说过很多回,过年陪父母们唠唠嗑也是好的。
每次回我家卫生条件还好,虽是老房子,破旧点脏点都不要紧,起码自家有个独立的小卫生间。回先生家最怕的就是上厕所的问题,都是那种简易的土茅坑,墙四面透风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茅坑的气味,实在是难以忍受,每次上厕所我都要先在外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呼吸,憋气,拿纸巾捂住口鼻,以最快的速度出来,远离厕所,呼吸新鲜空气。我向来磨蹭的人,在这里上厕所那是行动迅速的自己都佩服。有时速度慢了,憋不了气了,必定要恶心干呕一阵,后来我只要去先生家一定会尽量少喝水。现在农村大多人家都做了新楼房,也都有了独立的卫生间。
再不喜欢那个土厕所,每年还是要陪先生一起回老家,平时都各忙各的,过年怎么样还是要回家看看父母,几十岁的人在父母眼里你还是他们的孩子,父母在老家就在,过年就要回家。实在是离家太远,过年不能回家的,估计也是心怀内疚,把思念默默的留在心里。
每次回家过年总是满载而归,原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带着那么多东西多麻烦啊。父母却不这样想,他们恨不得把能带的都叫你带上,婆婆家准备了自家养的土鸡、土鸡蛋、肉丸、鱼丸、绿豆丸、糍粑、炒红薯果、米果、花生,还有当地的一种特产狗脚(专门去县城老街为我买的,一种做成狗脚形状,烤的金黄硬邦邦的面食,只有我喜欢吃),大大的蛇皮袋子装着,搞得我们每次回家过年都扛着蛇皮袋子回自己家。扛蛇皮袋没关系,那个土鸡蛋是重点保护对象,专门的纸盒装好,里面倒满了大米封的严严实实,绑好绳子,以防破碎,每次我都像鸡妈妈一样小心翼翼的护着孩子和鸡蛋,先生就负责扛蛇皮袋。妈妈这边也是这样,他们做的鱼丸等等我们也要带一份,你不带就不高兴,说你怎么这么懒,叫你带吃的都不愿意。后来自己有车了,两家更是每次都把后备箱塞的满满的,自己种的菜都要在地里把最好的弄给我们,说自家种的,没有打药,绿色蔬菜吃的放心,这带的哪里是东西,分明是满满的爱与挂念。
过年回家,我们很少买东西,买也买的不多,只买点实用的油啊什么的,每次都给父母包个红包,我了解父母,他们不缺什么,最喜欢给钱他们,毕竟钱多点老人家安心些,过年过节,我们都不买东西,就给钱。虽然他们总是推辞不要,我们会坚持要父母收下。母亲却总说:“自己钱够用了,你们在外面赚钱也不容易,要养孩子,要还房贷,不要你们的钱。”她实在是不收或者给孩子红包又全部还给我,我就趁她做事的时候,偷偷把钱藏在家里,等我们走了再打电话告诉她。母亲每次在电话听到把钱放家里了就会说:“你这孩子,妈有钱,下次回来还是还给你。”母亲后来有几次不跟我争,也趁我不注意,悄悄把钱藏在我的包包里,等我走了再给我打电话,我只好下次回去又偷偷藏给她。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她还要为我们操心。
今年年后我们再回家,兄弟姊妹都到我家过年。母亲打电话说:“在你那里过年也好,妈就在儿子家守财(母亲是个财迷),顺便休息休息,过个清闲自在的年,家里阳台上养了几只鸡,等你年后回来杀了给你带回家,还有腊鱼腊肉,肉圆子,鱼面和鱼丸,回老家后一起带着。”我听着电话里七十多岁的妈妈絮絮叨叨的话:“妈,别麻烦了,都不做,想吃我们自己买,你什么时候在阳台偷偷养鸡呢?家里该有多臭啊。”她不听:“外面买哪有自己做的好,养几只鸡过年好给你们吃啊,买的又不放心。”我只好说:“我们现在都不太喜欢吃那些东西,过年也吃不进去,放长了就不好吃了,鸡养了就算了,我回来带两只鸡就行了。”不知道妈妈听不听我的。
为了过年,妈都在阳台上养鸡了,你说能不回家吗?怎么都要回家看看啊。
有个朋友,老家湖北农村的。后来在深圳工作,找个媳妇土生土长的深圳人,结婚后每年火车或飞机转汽车再转汽车,千山万水,大包小包,拖儿带女也要回农村老家过年。他媳妇说这都没什么,我最最怕的就是湖北冬天的冷,每次回湖北过年,我不在被窝里就在火盆边,为什么非要过年回家,不在冬天回老家不行吗?不行,父母一年盼到头,就盼着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孙女回家过年,老人家带着孙子孙女满村玩,碰到村里的人就说:“看,我家儿子媳妇带着宝贝孙子孙女回家过年来了。”
那是老人家一年到头的等待和期盼,深圳再暖湖北再冷也要回老家过年。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只有父母永远无条件的爱着你,小时候父母盼着你长大,长大了父母盼着你回家,过年更盼着你回家。
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过年,路再遥远,也要义无反顾的踏上回家的归途,再多的困难和不适,也不能阻止我们千里迢迢把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