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芭茅秆
原谅还是报复?
前段时间,著名的心理学家杨凤池老师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们只要仔细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对别人的不满,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满。”
有一位网友留言:“比如遇到一个疯子,无缘无故踢你一脚,难道不应该对他生气吗?”
杨老师回复道:“如果你对一个疯子生气,你正常吗?”
可能,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无法从本质上理解“对别人的不满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满”。但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受到了侵犯,是该原谅还是睚眦必报(报复)?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什么是原谅?什么是报复?这两个词,在心理学界估计都没有一个统一定义。
我们一般认为:原谅就是在受到侵犯或者不公正待遇后,以积极的情绪、判断和行为来对待对方,充分理解对方。
报复则是对侵犯自己的人施加伤害或痛苦,包括行为上的和语言上的。
报复一时爽?
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我们被教育要宽宏大量、要“宰相肚里能撑船”等等。但是一些相反的理念也同时存在,比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在心理学专业领域,也有很多鼓吹报复的理论和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报复的具体心理和外在表现,是一种驱力。如果这种驱力指向外界的过程产生了障碍,便会转向内在,从而患心理或身体疾病。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攻击别人的能量被长期压抑的话,你会得心理疾病或者身体上的疾病的。
我国著名心理学者武志红,也认为攻击性有表现人际边界的功能。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该跟别人划清界限,我就我、你就是你。如果没有这个界限,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就是一种病态的共生状态。而攻击性,就是划分这种界限、保持健康人格的重要手段。
在心理咨询领域,也有宣泄疗法。鼓励人将情绪发泄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打假人”或“打沙袋”。“打假人”、“打沙袋”就是一种将报复行为转移到一个无害对象上去的做法。
以上的这些理论、方法对不对?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很多来自实验室的证据也表明,报复行为确实能对人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比如报复能减轻痛苦、获得尊敬、恢复自我价值感等等。
原谅让人得寸进尺?
有这样一种看法:当受到冒犯或者侵犯后,原谅对方可能会使其得寸进尺。真是这样吗?
心理学研究结果指出:当原谅了某个人时,实际上是在向对放传达一个信息:“我愿意和你修复关系”。收到这个信号后,对方可能会产生内疚、亏欠、悔恨等情绪,并且,积极友善的态度也会使对方做出同样积极友善的行为。对方也就会因此而放弃进一步的侵犯。
如果选择不原谅,对方会认为双方关系不可修复,“得寸进尺”的可能性反而大大增加。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你既不想原谅对方,又希望免于受到进一步的侵犯或者伤害。唯一的办法就是:切断与对方的一切联系,最重要的是切断心理联系。不要总是陷于不满与怨恨之中。
报复和原谅哪个更爽?
既然报复和原谅在某个角度都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被疯子踢了一脚”后?到底该原谅还是报复呢?
北师大的心理学者陈晓等人最近做了3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把参加实验的人分为两组,同时让他们读一个关于“自己的论文被同学抄袭”的故事。不同的是,第一组的故事结尾描述为“我主动宽恕了那个同学……”。第二组的故事结尾描述为“我向老师提出要严厉惩罚那个同学”。读完故事后,让他们想象自己正在经历故事中描述的事件,然后给自己的情绪评分。
第二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两组实验人员。给新增加的两组人员的故事是关于“舍友不小心摔碎自己心爱之物”的故事。同样,故事有两个结尾,一个是报复性的结尾,一个是宽恕性的结尾。读完故事后,完成跟第一个实验一样的想象、情绪评分的程序。
第三个实验:让参加实验的人员阅读“论文被抄袭”的故事,与实验一不同的是,这次没有两个结尾,只是描述了事实,故事便结局了。然后让他们想象、并对自己的愤怒水平进行评分。接下来,把这些人随机分成两组,要求其中一组把如何宽恕对方的过程及方法写下来,要求另一组把如何报复对方的过程及方法写下来。然后再次给自己的愤怒感打分。
这三个实验的结果显示:1.无论哪种情景,报复总是能让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2.报复和宽恕都能够降低消极情绪水平。3.宽恕比报复更能降低消极情绪水平。
这三个实验的结果,如果用一句话概述,那就是:虽然原谅和报复都能让人很爽,但是原谅能让人更爽。
参考资料:
陈晓, 高辛, 周晖. 宽宏大量与睚眦必报:宽恕和报复对愤怒的降低作用.心理学报.2017(2):241-252.
张田,丁雪辰,翁晶,傅宏,薛艳.“得寸进尺”还是“适可而止”:基于冒犯者角度对宽恕结果的讨论.心理科学进展 2014(1) :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