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事情,近几年来所谓“风口”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几年的“团购大战”也恍如隔世一般,最近的几波共享潮流,也从打车变成自行车,再到如今的充电宝。无论是资本还是发展,聚焦于某一领域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此的变化加剧了我们的迷茫与焦虑感。
成甲的《好好学习》则为我们的焦虑和迷茫开出了一个适宜的药方——深度构建我们的认知,掌握临界知识。如此,我们可以做到“少即是多”的效果,不至于奔忙在一个个风口的现象上,而能够培养看穿的洞察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在如此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单纯聚焦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已经不足以满足我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因为很有可能专注的专业会在下一秒成为向打字员那样无用的职业。故而,单纯的从速度与数量上积累知识,以不足以应对当下我们的所处的世界。
为什么会出现临界知识呢?为什么以往的经验不足以应付当下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以底层思维来重新打量:
1、我们的世界并非直接由简单的因果关系构成的,但我们却常常以直接因果来思考
2、世界是非线性、网络化的,不相干的事情也会相互影响和干扰,他们并不孤立。想想蝴蝶效应吧
3、但即便是复杂的世界,也有底层规律指导或者默默作左右着运行。想想蚂蚁、雁群等超级生物群是如何在数量庞大下达到完美运行效率的吧。
你的前途也许死于太过专业
这事一个深度构建自我认知,才能树立自我优势的时代。我们必须要让知识能够改变自我的行为,而不仅限于知道。深度构建认知的方法,则需要积累一定的所谓临界知识。这个相对陌生的词汇,我们可以换个词解释,能够让你触类旁通的知识。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临界知识视作一种普世的知识,能够让我们认清彼此不相干事物之间的关联。比如,在风口不断变化当下,如果有了临界知识你就能更好理解风口背后的逻辑。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正是依靠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建的临界知识而非单纯的行业,来构建投资模型,支持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基业长青。
对的!这时候,你有可能想到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这个词汇,临界知识就是帮你摆脱这种思维来思考,跳脱出术的层面思考你的职业。我们要精进的绝非是技术。追其所谓知识增量,而是临界知识。
但很不幸的是,临界知识大多是来源于基础学科的,所以在学习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对你短时间提高技能和工作并无效果。对于这种不能见效的学习,你应该做的是坚持、慢慢学习,而非一招就放下。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自己的知识分层,再看到这本书之前,人们很有可能只将自己的知识学习局限于:提高执行力(职场的时间管理等等)和专业能力,而忽略了培养临界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最稀缺的能力,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先承认自己不行
正由于我们长期都在研习所谓执行力和专业能力,这就让我们的思维局限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中。所以在当你意识到掌握临界知识前,必须要做一些心理建设——构建绿灯思维。
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去,是不是当别人批评你或者提出一些挑战你的观点时,你会本能的产生抗拒心理,即便你不会特别表露出来,这就是红灯思维。很正常,这是人类的本能——习惯性防卫,这是祖先基于自我保护遗传给我们的。
而当我们准备进行自我更行的时候,就有必要放弃基于以往经验而塑造的习惯性防卫。因为我们所进行的练习,要基于最底层的规律建立联系,要尝试把好不相关的事实与概念串联起来。面对这种突破,我们就必须要要把红灯思维切换为绿灯思维。
当然这会是很艰难的行为,所以有必要先练习这样几件事:
1、见到一个观点,不要反驳,先承认他有用,以及思考他的有用性
2、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立即下判断,不要当面反驳
3、思考如何融合别人的意见到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体系内
不要把书读完
在临界知识应用的场景中,我们应该最熟悉的就是读书了。我要在不断阅读中去设法推演和习得我们的临界知识
大部分人估计和我一样,会依照兴趣读书,但如果回头看,除了小说意外的大部分书都很难回忆其内容了。这并非我们把知识内化了,而是彻底忘掉了。由此,我们勤奋的阅读却难易收获真正有意义的知识。
我们需要把读书本身当从练习和应用,所以读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所谓逐行扫描文字。故而,我们要降低读书的速度,以慢为快,结硬寨、打呆仗,寻找书中的普遍原理与基础概念
如果你打算让自己的阅读更有效率,应该放弃传统的摘抄和记忆的阅读方式。回到阅读起点,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以及其他熟悉的场景相互嵌套,如此不仅可以加速自己的记忆,同时也能习得的知识更有实践性。
在带着问题去读书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思考:
1、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2、在解决这个问题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3、解决问题背后的原理能否应用于我其他困惑
如此,我们就能超越文字,看透书中的真功夫,让获得知识更有操作性。
一切围绕兴趣出发
正因为挖掘临界知识会进入一个艰巨的开拓期,所以选择好切入临界知识的角度就尤为重要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习得临界知识要从最喜欢的点开始入手,比如你可能喜欢历史,那就从研读历史开始。
找到入口后,就是艰苦的挖掘部分,这相当于要抽丝剥茧,将事实进行不断的拆解、再重组。认知一个事实其实有三个层次的,单纯的事实层面、技术层面以及底层规律。比如历代农民起义和王朝兴替是一个事实,技术层面可能会说灾荒、腐败等等,但到了底层规律我们会发现,反抗、腐败等等都是凸显的技术问题,归根则是经济出了问题造成了政治影响。
从兴趣入手之后的过程,我们就是需要不断追寻最基础的层面,找到事实背后的最重要原理和知识,再进一步挖掘这些重要内容背后的更为基础的原理。当你发现无法解释的,就要适当创造解释和概念,并通过证据验证他。你看,那些玩知识的大咖都是善于创造基础原理和概念并证明的人,比如本书的作者成甲所创造的临界知识。
将自我反思提到最重要的位置
如何应用习得知识并进一步逼近掌握临界知识,最好的办法过于对过往生活经历的复盘和反思。反思是一种对过往假设的修正,通过反思我们可以不断对比预期结与结果的差距,进而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修正。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基于人性的缺陷。就像上文所提及的习惯性方位一样,我们很多的行为都是基于非理性、应激而得出的,比如下棋谋篇布局时,习惯性当头炮把马跳一样。我们通过反思,尽量降低直觉对于我们决策的影响,驯化应急行为为基于分析的理性行为。
反思说来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也很难。一种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对反思无事可写。如此,并不能说明反思本身毫无价值,而是你得反思方式有了问题。缺少正确的反思方法,将会让反思行为成为“低水平的勤奋”。
无从下笔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值得反思的东西,而是没有想法把反思结构化。请注意,结构化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无法结构化,会让你的反思变成小学生日记、一团乱麻。
对此,我们不妨将反思分块,例如生活习惯、公司管理、具体工作、社交等等,或者按照《高效能人事的七个习惯》将反思模块化为“积极处事”、“要事第一”等,让反思结构化,就更好的指引你开展反思。在笔记本内文页上要按照模块填写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对自我目标管理更加清晰,所以反思的基础是要建立对自我的目标预期之上,比如自己到底距离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差距多少?通过反馈不断激励自己,自己暗示催眠,逼近自我终极目标。所以针对目标管理,可以按照对标(目标)-对表(做了什么)-对照(反思)来设计填写反思。
反思也是要有周期的,具体可以看文末思维导图的分析。
黄金思维圈与能力圈
这是《好好学习》中。我非常喜欢的两个概念。
黄金思维圈是指,“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项目指引手则,在拿到一个项目或者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底层的思考,多想几个why,如此才能避免沉迷于琐碎的事物成为单纯的执行者。技术上的提高是非常容易,而这种基于思维方式的提高很难,但往往却能给你带来跨越式的思考。
能力圈则是一个指导我们选择与决策工具。有可能你看完这本书之后,迫切的想寻求改变,那么千万别自己改变的欲望击昏头脑。掌握临界知识需要从兴趣入手,而寻求改变同样要从你的能力圈入手。
能力圈是人们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也就是你的经验。我们只能由在能力圈范围内做决策和预判才能更有准确性,因为一个成功的决策是需要你掌握的底层规律(临界知识)与你接受的信息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当你寻求改变时,最好的策略是界定自己能力范围,然后在这一范围内建立寻求改变的初级体系。所以,界定自己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人贵有自知之明,但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