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地理的隔绝造成了贵州经济文化的落后,然而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却让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城东原本毫不起眼的一座小山里的一个山洞成为“良知之源”,500年来被中外学者誉为“王学圣地”。本期给大家分享阳明先生龙场讲学期间创作的《龙冈漫兴五首·其一》。
朗诵和诵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红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在下面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在下面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关于贵州的前两期分享中,我们通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认识了因地理隔绝而被看做“夜郎自大”的贵州省,了解到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自然地理特征,这期分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贵州的历史沿革。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夷,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我在分享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时讲到的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的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西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至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汉成帝年间,夜郎国被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三国时期,西南大部地区被蜀汉政权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涪陵等郡。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有所增减,但变化不大。唐朝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
宋代今贵州地域主要属夔州路。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其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宋宣和元年,朝廷为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军事土著首领田佑恭加授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才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但当时的“贵州”仅限于今贵阳一带。明朝永乐十一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一次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但贵州仍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区,这从我上期分享介绍的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情形便可知一二。直到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和全面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贵州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难度极大的“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运、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组公路”的“小目标”,就在上个月,贵州省最后一批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省会贵阳则因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兴科技而崛起,加上因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持之以恒的长期战略投入,贵州正在将以前完全不可能的“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长途水路变成了可能,贵州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也在逐步凸显出来,贵州人民也正在把那里绝美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地理上的隔绝造成了以前的贵州经济、文化的封闭落后,这里自然风景绝佳,但人文景观主要是少数民族风情,对全国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在清朝之前几乎没有,清朝以后的文化名人也屈指可数。但并非贵州人的明朝最著名的杰出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王阳明却让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城东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山里的一个山洞成为近500年来中国和日本精英知识分子人人仰慕的思想文化圣地。这座小山就是栖霞山,也叫龙冈山,这个洞则是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大名鼎鼎的阳明洞。
阳明洞之所以叫阳明洞,自然是因为阳明先生王守仁。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阳明先生是唯一可与至圣先师孔子并列的举世公认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两个圣人之一,与他相比,近世备受推崇的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也只能算半个圣人。他开创的阳明心学是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带动了整个明朝社会学术的发展乃至思想的解放与提升,为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维新变法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且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当代的思想和学术。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毛泽东、蒋介石等近代名人都深受过阳明先生思想的影响,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人充分效法了王阳明。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因此后世称其为阳明先生。阳明先生出生即气象不凡,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但生来异象的阳明先生却5岁仍不会说话,家人难免忧虑。一日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听了若有所悟,遂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神奇的是,改名之后他就开口说话了,而且开口即熟练背诵儒家经典,令家人和乡里惊奇不已。原来小阳明五年多里虽从不开口,但已把祖父每日诵读过的书默默记在心里。大喜过望的祖父和父亲自然开始对他精心培养。王家家境富裕,又是读书世家,父亲王华在他十岁那年高中状元,所以阳明先生一直拥有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但阳明先生能成为圣人并不主要因为他优越的外部条件,而是因为他自幼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而且自幼学什么都由志趣引领,一旦学上就废寝忘食、时刻琢磨。十二岁正式入学后有一次他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先生教导大家“科举为天下第一等要紧事”,他却说天下最要紧的事是读书做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在他的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挫折磨难,他都始终把读书做圣贤和张载的四句教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无论是少年时代精研兵法、十五岁就为其经略四方之志,独自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还是十八岁时拜谒当时的理学大师娄谅后他遍读朱熹著作,并“格竹”七天七夜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再至两次会试落第状元父亲开导他时他却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再到后来的精研辞章之学、出入佛道之间、上阵平贼戡乱、下马读书讲学,无一不是在为他“读书做圣贤”的理想孜孜以求。而贵州偏远山区的这一个普通的山洞之所以得以青史留名,也是源于阳明先生在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和政治环境下仍不忘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
阳明先生之所以会来到贵州,是因为他在宦官当道的险恶政治环境下不肯跟众人一样沉默缄口,因而得罪了历史上恶名昭著的大宦官刘瑾,遭遇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磨难,他因此不但成为明朝第一批被脱了裤子当众廷杖的官员被打得皮开肉绽,更是被下到堪比十八层地狱的诏狱中九死一生,后来虽然得以逃出生天,但却被贬谪至贵州龙场驿作驿丞,这个龙场驿,就在现在的阳明洞旁边。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可见那时的龙场还是未开化的地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处在交通极其不便的万山丛中,周围到处是毒蛇猛兽,瘴疠之气和蛊虫之毒随时可以令人丧生,加上当地的土著民言语与中原汉人不通,刘瑾此举正是恶毒到想以此致王阳明于死地。所幸的是阳明先生以其过人的意志力挺了过来,并在这里开创了儒学的新洞天。
经历了一路的艰难险阻终于到了生龙场驿的阳明先发现,因为驿站规模很小,只设“驿丞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什么事都要他这个驿丞亲自料理不说,初到这里的他还面临着最原始的生存问题——如何活下去。因驿站破败无法居住,自己只能到离驿站不远的一个天然地下溶洞里居住,过一段时间才在洞侧搭建了一个草棚。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状况:“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吃饭问题也没有着落,但一直生活条件优裕而且身体不好的阳明先生却“不怨天,不尤人”,和仆人一起开荒种地、上山打柴、挑水做饭,采蕨菜佐食,极端艰苦的耕种生活中他还想着地里的鸟雀。他在《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中写到:“谪居屡在陈,从者有愠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鸟雀,贫寡发余羡。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因为生活条件过于艰苦,本来是照顾他的两个随从都病倒了,阳明先生不但反过来劈柴打水熬粥给他们吃,精心照顾他们,又怕他们精神抑郁,想尽办法抚慰他们,给他们歌诗、唱家乡戏曲、讲笑话,让他们忘却疾病和身处夷狄蛮荒之地的患难。
生存的艰难、环境的恶劣以及功名荣辱得失这些常人难以面对的苦难虽然难免带来精神的苦闷,但这一切都没有压垮阳明先生,他在这样的蛮荒之地仍在苦苦思索探究着天命和天理。他在那个阴湿的地下溶洞内研究《易经》,取洞名为“玩易窝”,并写下了《玩易窝记》记述之“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墎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遭遇残酷折磨九死一生和流程严酷生存危机的阳明先生认为自己对于得失荣辱都能够超脱,只有生死这一念头,还没有看透。于是他把“玩易窝”下面一个岩石裂缝间的孔洞当做一个石墎,即石制的棺材,自己对着石墎说:“圣人遇到了这样的绝境时,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了。”为了追求自己“读书做圣贤”的人生理想,他超脱了生死荣辱得失,白天黑夜端正静坐, 内心澄清静默,来求得清静守一,反复体会圣人们处于极端困苦和危险时的心态。他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及司马迁忍受腐刑之耻撰写《史记》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潜心研究《易经》和程颐、朱熹的理学思想,领悟古代圣人为何能视死如归、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在生死关头保持平静和乐观的精神。一天半夜里,他“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并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使阳明先生绝处逢生,破茧成蝶,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他走向新生的起点。“龙场悟道”后不久,阳明先生发现在距“玩易窝”约2公里的龙岗山有一个“东洞”,比“玩易窝”高大宽敞,于是从玩易窝搬迁到“东洞”居住,把这个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这就是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阳明洞。因为阳明先生不把当地人看作蛮夷,对他们非常和善,所以当地夷人也喜欢亲近他。他们担心阳明先生居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对身体不好,便帮助他砍树割草,在洞左侧为他修建了一栋小木房,阳明先生根据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一语把小木屋命名为“何陋轩”。为回报当地人对他的关照,教化当地民众,“为生民立命”,阳明先生开始给当地民众讲学,深受当地民族同胞的爱戴。附近学子听说了,也渐渐汇集到这里向阳明先生求学请教,请求把这里命名为“龙岗书院”。由于弟子逐渐增多,何陋轩容纳不下那么多学生,当地夷人又帮阳明先生修建了宾阳堂和君子亭,阳明先生就在这“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龙岗书院里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开始传播他“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贵州、湖南、云南学子纷纷前来就学,龙场遂成为王阳明通过书院传授心学的发源之地和起点。据《贵州通志》记载“先生抵龙场,履若中土,居职之暇,训晦诸夷,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如堵焉,士习丕变。”“当日坐拥皋比,讲习不辍,黔之闻风来学者,卉衣駃舌之徒,雍雍济济,周旋门庭。”
阳明先生在贵州虽然只有短暂的两年时间,但他的龙场悟道和书院讲学活动却是贵州史上第一次破天荒的大规模学术活动。不仅为贵州播下了阳明心学的种子,而且也揭开了贵州持久的书院讲学活动的序幕,“黔中之有书院,自龙岗始也;龙岗之有书院,自王阳明先生始也。”阳明先生“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以在流放的边荒之地讲学为最大快乐,在教学中他采用了咏歌、问答、闲聊等形式,其中咏歌是用余姚家乡话,听起来好像是将教学内容配以越曲教学生唱,克服了与当地人语言不通的障碍。他在龙岗书院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治学要求,向弟子们系统地阐述他的教育思想,引导弟子树立人生远大目标,勤奋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和勇于改过的决心投入学习,以友好、和婉的态度和方法劝导有过失的同志朋友。阳明先生因教化边地之功,被学者称为“黔学之祖”,“龙冈书院”则成为历代王门弟子朝拜的“祖庭”,被当今中外学者称为“良知之源”,誉为“王学圣地”。
阳明先生之所以能在龙场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悟道,除了因为他从小就有立志成圣的理想和“圣人可学而至”的信念,又博览群书,有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具备将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的理论基础,加上他成长于官宦之家,从读书科考、在京城为官到被廷杖、下狱、被贬龙场这一系列起伏跌宕的经历,让他能充分看清人与天地万物的本质,被贬龙场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长时间静思,久坐则“胸中洒洒”,才能最终一宵觉悟。另外还有一个促使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当地夷人在贫苦生活中表现出的勇于克服困难、乐于助人的质朴善良的品格。他在《何陋轩记》中赞扬当地人就象一块没有经过雕饰的璞玉,没有经过绳削的木材,虽然显得粗粝顽梗,但通过教化他们还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不可以说他们鄙陋。他这一时期还应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安贵荣之请为当地苗民修复的象祠作了《象祠记》,文中阐述的“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和《何陋轩记》正是一脉相通。
王阳明在龙场的两年时间,在辛苦劳作、读书讲学之余,还把劳动中的苦乐和讲学悟道的感受现诸笔端,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写了《居夷诗》近140首, 著有《五经臆说》46卷,共有记、序、文、信等各类文章35篇。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诗就是他在龙场创作的《龙冈漫兴五首·其一》。
《龙冈漫兴五首·其一》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阳明先生在龙冈时兴之所至创作的五首组诗中的第一首。
首联“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投荒”指的是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炎州”泛指南方广大地区,这个说法出自《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有了前面对阳明先生被贬龙场经历的介绍,这两句的意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我被贬谪流放来到万里之外且荒凉炎热的地方,却很高兴因为官职卑微得到了自由。
颔联“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和前面提到的《何陋轩记》一样,这里的“心在夷居何有陋”用的是《论语》中的典故:“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吏隐”指人行为高洁但并不隐遁山林,而是做一个小吏。比如《论语》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守门人就是吏隐。这两句就是说:虽然我居住在蛮夷之地,但固守君子之心哪里会觉得这里鄙陋?虽然只是边鄙之地的一个小吏,但我也并未忘记“君子有终身之忧”。
颈联“春山卉服时相问,雪寨蓝舆每独游”。“卉服”意思是用絺葛做的衣服,借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或岛居之人。“蓝舆”指的是竹轿,一种在南方山区常见的两人抬的交通工具。这两句就是说:春天里穿着粗布衣服时常到山里寻访,冬天里乘着竹轿每每去积雪的村寨独游。
尾联“拟把犁锄从许子,谩将弦诵止言游”。“拟”意思是打算;“犁锄”都是耕田的工具;“许子”指的是许由,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受,“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继续过躬耕的隐居生活。“谩”意思是莫,不要;“弦诵”指的是弦歌诵读,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弦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这两句就是说:我打算象许由那样安于犁锄躬耕,不会把弦歌诵读只当作增加游兴。
这首诗是阳明先生谪居龙场期间的心灵独白。首联写诗人来到荒辟的龙场,常人以为是必死之地,但拥有强大内心能量的阳明先生却欣喜于因为官职卑小反而认为他是获得了自由。诗人在此之前刚刚经历了一场差点夺去自己生命的灾难,对官场的残酷腐败有深刻的体会,这时他来到龙场,虽说荒原偏僻,但总归是避免了那些官场上的斗争,而且对于一心要“读书做圣贤”的阳明先生来说,这样的经历和身处蛮荒、位卑职小的处境也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思考圣贤之道,所以这“却喜官卑得自由”正是诗人“做圣贤”大气象的体现。也因此接下来的颔联便借用《论语》中孔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境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阳明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一位无论是颠沛流离还是急遽苟且之时都不会放弃自己君子之志和圣贤理想的真正君子,所以他虽“心在夷居”却能坦然面对,和孔子一样说“何陋之有”。而“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那“终身之忧”即是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一朝之患”即是个人的荣辱得失、位卑职小和眼前的艰难困苦,所以他“身虽吏隐未忘忧。”这让我联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些心忧天下的仁人志士们其胸怀、其心志都是想通的啊!
诗的颈联写诗人在龙场的生活场景。“春山卉服时相问”写诗人春天里时常穿着粗布衣服到山里寻访,“雪寨蓝舆每独游”写诗人冬天里每每乘着竹轿冒雪去村寨独游,说明虽然生活艰苦、环境恶劣,但诗人仍乐观面对,不忘生活情趣,这也正如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而孔子仍能“讲诵弦歌不衰”。正因为阳明先生能“君子固穷”,所以能在被贬官到这蛮荒之地时不但不自暴自弃,而且一刻也不忘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同时又富有生活情趣、平易近人,在闲暇之时仍愿意出门游山玩水,和当地夷人友好相处,表现了他“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和在天地自然和世俗人情中体会天道的圣贤情怀。不过,悟道之人总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尤其是这时被贬至蛮荒之地的阳明先生,所以“雪寨蓝舆每独游”的“独”字,既体现出作者独来独往的自在精神,同时也难免流露出一丝身在荒蛮之地的孤独。
尾联说自己要彷效许由躬耕犁锄,但又说莫把弦歌诵读只当作增加游兴,暗用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而仍“讲诵弦歌不衰”的典故,可见阳明先生虽有许由的淡泊名利躬耕自足之能,但并不是追求出世自在的道家隐者,而是时时不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的儒家圣贤。这与首联的“得自由”和颔联的“何有陋”、“未忘忧”正一脉相承、前后呼应,表现了阳明先生始终渴望着实现做圣贤的愿望。
以“读书做圣贤”为志向的阳明先生,虽然少年时做诗就能下笔立就,技惊四座,但作诗对他来说主要是抒发情怀和讲学悟道,并不是很放在心上,所以也不那么精雕细刻。比如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用了同样的韵字,严格来说属于格律诗的大忌,但因为阳明先生的大才,更因为他“此心光明”的至情至性,这首诗仍不失为一首佳作。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阳明先生的一生就是这一段至理名言的生动体现,难怪他能成为堪与孔子并称的“真三不朽”的圣人!
王守仁《龙冈漫兴五首·其一》参考反馈题目
1.你知道贵州这里发生过什么三国故事吗?
2.你看到过关于贵州脱贫的新闻报道吗?你觉得为什么贵州有这么多贫困县呢?
3.你知道什么是“夷人”和“土著”吗?贵州有哪些“夷人”和“土著”?你去贵州旅游过吗?看到过什么“夷人”和“土著”吗?
4.你听说过王阳明?知道他是什么人吗?
5.你觉得什么样的人会被大家尊为圣人?你都听说过哪些人被尊为圣人?
6. 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就写出了两首令人赞叹他的气魄和见识的诗:《无题·金山一点大如拳》和《蔽月山房》,你能给大家读一读或讲一讲其中一首吗?
参考资料
王阳明《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何陋轩记》、《教条示龙场诸生》
《论语》
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张清河《王阳明的龙场田园诗》
华建新《王阳明谪居龙场散文名篇论析》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