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内容赏析】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直关心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对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烽火狼烟的土地,诗人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从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一个“爱”字,立场坚定。艾青曾说过:“诗好坏,不能以看得懂与看不懂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为人理解的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的价值。”《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并不难懂,它的主题是鲜明的。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一只喉咙嘶哑的鸟,要歌唱,一直到死。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诗人视死如归。“——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决心,“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我深深爱着的土地……
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千言万语,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深情的“泪水”里,爱之汹涌,情之真切,荡气回肠。
【课堂再现】
这样的诗作,不读不诵岂不辜负?
初读印象之我说——初读学生就直击主旨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于是课堂又一次反弹琵笆。
再读品析之我讲——学生品析修饰词“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温柔的”时能结合背景理解,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把握准确。
三读鉴赏之我论——第二节可否删去?学生讨论激烈,通过对诗人爱国深情的进一步挖掘,达成共识,这是高度凝炼的概括,不能删掉。
四读感悟之我诵——在对全诗整体把握和诗人情感的感悟中,感情朗读至背诵。
五读延伸之我写——如果让你以《我爱这土地》为题,写首小诗,体现祖国之伟大复兴,你会怎么写呢?学生合作改写。
学生作品: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澎湃的长江,
这永远波涛滚滚的黄河,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
——然后我还要幸福歌唱,
连日子都散发着香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笑意?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侯会芳作于十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