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会通过了国际盟约,并把它列为《凡尔赛和约》对奥,匈,保各国合约的第一部分内容。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国联正式成立,当时的会员国是44个,战败国和苏俄排除在外,之后发展到63个,而美国始终没加入国联。
国联的主要机构有全体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全体大会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每国一票,行政院由九国代表组成,英法美日意担任常任理事国,其他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由全体大会选举产生,每年更换一次,每年九月,于日内瓦召开大会。
国联成立的宗旨表面上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但是国联的建立,是威尔逊总统首先倡议并极力促成的,但是因为美国没有达到控制它的目的,因此拒绝参加国联,这样一来,国联就被英法操纵,而二战爆发使国联名存实亡,在1946年4月宣告解散。
国联的义务和责任:第一,裁减军备。第二,会员国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以防御外来侵略的义务。第三,凡是各国之间订立的与国际联盟不符合的条约均应废止。第四,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统治。
委任统治也表现出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危机,是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关系的演变形式,反映了强权政治的国际关系秩序特征。
1921年-1922年,美英法日意等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华盛顿会议,该会议是为了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海军力量对比和远东,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会议期间签订了三项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形成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重建了太平洋和远东的国际秩序,但也使美日两国在此地区的矛盾愈演愈烈。
《四国条约》:1921年由美英法日四国签订,旨在划分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12月,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遭到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缔约各国彼此之间应全面和坦白地进行协商,就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协定应予终止。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不仅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在远东争霸的障碍,而且成功使该条约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是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而且该条约对日本具有双重影响,首先,其扩张野心遭到了英美法的遏制,此外,该条约却又使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第一次与欧洲列强平起平坐,它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了大国的正式承认,这无疑是日本外交的成功。
《五国海军条约》:全称《英美法日意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受一战和海权论的影响,各国为了自己的安全,加紧扩张海军,给战后的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限制海军军备也成为了华盛顿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上各国矛盾尖锐,美国提出了一个限制海军军备的建议,主要内容是: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及比率,主力舰的排水量限额和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等,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
《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被迫放弃了“两强标准”正式承认了英美海军力量对等的原则,标志着英国的海上优势就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美国外交的一次胜利,然而美英在战舰及地方面对日本做出的让步却潜伏着巨大危险,尽管日本在主力舰吨位方面仅次于美英,但是由于后者丧失了在靠近日本海域拥有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使日本海军在新加披以北的水域实际占有绝对优势,一旦发生战争,香港和菲律宾就是日本的囊中之物,此一规定是日本在战略上的胜利。
五国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五国航母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3.5万吨的主力舰。
《九国公约》1922年华盛顿会议的救九国签订的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的条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列强对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并未得到解决。《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幻想,为美国在亚太地区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1)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2)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条约规定:恢复中国在山东的主权,日军撤出山东,归还胶济铁路,但中国要用日本的贷款偿付5430万金马克的铁路产值,在附约中还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
华盛顿体系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延续,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外交胜利,但是日本独霸东亚的既定政策不会变化,因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因此美日矛盾不可调和。
战间期对世界的影响巨大,苏联一跃成为欧洲工业生产水平第一大国,同时,英法因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衰落下去,纳粹上台控制德国,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的。1926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或接近1913年的水平,但还是一个经济工业非常落后而且又不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方面,又大幅度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为了以新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从1928年10月起,开始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2年,政府宣布提前完成这一计划,1933年-1937年又实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根据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镇,对工业部门的投资主要用于生产资料部门的投资,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37年,全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苏联和资本主义世界不同,苏联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困难同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同,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的比较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却隐藏着巨大的不平衡,在工业中,新兴工业,如电力,电子,汽车工业,发展极其迅速,但是煤炭,制鞋,农业的传统工业部门的发展则停滞不前,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之中,工人工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生产增长的速度,由此造成的生产过剩越来越多。2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德国在20年代初期工业产量虽然落后于英法,但是到了1929年再度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20年代,各国政府推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经济民族主义”这与20年代社会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相违背。上述这一切,使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总体上没有出现大的动荡。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其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历史性的一步。一方面,欧洲三个反动落后的帝国垮台了,代之而起的是苏俄,德,奥,波,捷,匈,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芬兰9个共和国,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妇女获得了普选权,但是随着垄断组织和经济危机的不断发展,德意日出现了法西斯组织和党派,而在美国,妄图恢复奴隶制度的3K党正在不断发展,而德意日成为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灾难。
战间期的英国,实力迅速衰减,不仅成为了美国的债务国,欠下五十亿美元,同时,在一战中损失了70%的商船,又被迫放弃两强标准,同时于1921年12月签订了英爱条约,将爱尔兰南部二十六郡划分成一个爱尔兰自治邦,北部六郡并入英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26年10月,英国又不得不通过《贝尔福宣言》正是确定了英国和自治领之间的平等关系,由于自治领防务力量并不成熟,因此仍然宣布自己是英帝国的成员,效忠于英王,1931年1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批准了1926年帝国会议的决议。
而法国的情况更为严重,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一千四百万人,剧烈的战争损失使法国在二十年代长期面临财政困难。1926年普恩加莱再次出任总理后,决定整顿财政,到了二十年代后期,法国基本上完成了战争破坏地区的重建。
战后法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与德国周围的中小国家缔结同盟关系,1920年9月,法国与比利时签订军事协定,又在1921年2月和1924年11月先后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同盟条约,从而建立了一个在欧陆针对德国的同盟体系,为了自保,法国还斥巨资建立了马奇诺防线。
在战间期,法国政治表现上,政府更替频繁,政党多,多采取联合组阁形式,政府在议会中缺乏稳定的多数,易被议会操纵,常被议会推翻,或因为联合政府内部分裂自行瓦解,造成政局不稳,削弱国家力量。
1919年2月,在镇压十一月革命的基础上,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举行制宪会议,通过魏玛宪法,也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第一任总统为艾伯特,魏玛共和国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赋予总统过大权力,又允许反民主的军队存在,为法西斯上台带来了便利,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魏玛共和国名存实亡。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柯立芝繁荣,此时正值资本主义稳定时期,英法德疲于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的虚假性,孕育了新的危机。
一战后,德国因为赔款问题,爆发了鲁尔危机,由于德国在1922年7月以财政危机,通货膨胀为理由,申请延期支付赔款,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兵十万,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政府采取消极抵抗,但是与此同时宣布停付赔款,此时加深了英法,法德之间的矛盾,为美国插手赔款问题创造了条件。
1924年协约国制定了道威斯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德国难以按照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 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制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道威斯计划”
计划内容
1:对德国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未加确定,只规定该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德国应赔付十亿金马克赔款,以后逐年增加,至第五年度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赔款。
2:德国赔款的支付来源是工业企业和铁路的利润,以及关税和日用品间接税。
3:向德国提供一笔八亿金马克的国际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稳定通货,贷款大部分由美国提供
4:德国的财政经济要受到以赔偿事务总管为核心的协约国代表监督。
计划的主要影响:英美打破了法国在巴黎和会之后对德国赔款的主导地位,打击了法国的欧洲霸权计划;其次道威斯计划给英美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流入德国扫清了道路,为德国恢复军备,重整经济创造了条件。道威斯计划使德国的赔款和美国贷款发生了重要联系,美元流入德国,使美国在欧洲事务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至1929年6月,美国银行家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杨格计划,这一年,德国声称财政濒于破产,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因此,英法比意日美德等国代表组成以杨格为主席的委员会,提出了打算“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杨格计划的实施,减少了德国赔款负担,扩大了外国资本进入德国的渗透,但是该计划进一步放松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有利于德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1932年,协约国与德国达成了最后一项关于赔款的协定,即洛桑协定,1932年6月,协约国在洛桑召开会议,再度商议赔款,7月9日,签订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偿还30亿马克,但是批准这个协定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妥善解决协约国间的债务吗,由于美国坚决反对勾销或者减少战债,洛桑协定未获批准,德国停付赔款,协约国也无意继续偿还战债,杨格计划宣告结束。
1931年,胡佛总统提出了延债宣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以经济困难为理由,于1931年提出延期支付赔款和其他债务的要求,6月20日,胡佛根据兴登堡的要求发表了“延债宣言”提出:从当年7月起“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各政府间的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利。”重申德国赔款问题完全是一个欧洲问题,和美国无关,其他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7月23日,美英法比日德意等国在伦敦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各国债务延期一年偿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