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自己喝一杯咖啡,不加奶不加糖,勉强着喝完,一嘴的苦味难消;有时候加了好几块糖,又因为过于甜腻,喝到一半不到就推到一边。
后来知道了,在咖啡刚煮出来之后先喝几口苦涩的原味,然后再加入半块糖后,一杯咖啡就能在变凉之前不紧不慢地品完。
因为,长久的爱情也是这样,需要一个平衡点来维持,这就是半糖主义。
有个朋友曾经向我哭诉她的第一次恋爱。她说就像《美国丽人》中的Jenny和Ricky那样,两个孤独的灵魂的相互依靠。但是由于双方都知道由于家庭原因他们不可能在一起,所以他们有期限,那就是朋友大学毕业离开他所在的城市的那一天。
所以,这样的时间期限下,再加上他们惺惺相惜的性格让他们的爱被浓缩被挤压。
“在有限的时间里,觉得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费,所有几乎没有真正地吵过架。各自的事也是在不在一起的时候抓紧做,在一起的时候基本就黏在一起。没错,身体黏在一起。”她这样认真地回忆道,眼中还闪着亮光。我看着她在那么多年后说起这个故事的样子,我知道,这个执念也许无药可救了。
也许这样的女孩子心里本身就倾向于注定不能在一起的戏剧式(悲剧式)爱情,或者说苦恋。苦恋的味道,确实很深刻,但有时候会很致命。
所以,今天要讲的“半糖主义”的前提是你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段能够长久维持的或者说平凡却温馨的爱情,以两个人有一定的情感程度为基础。
网上流行的“半糖主义”代表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生命最佳的状态就是不回避烦恼与苦难,并学会给自己的日子加勺糖(摘自百度百科),以及“半糖主义”的“同城分居”的婚姻方式。
因为长时间的相处交流而失去了保留的空间乐趣,因为长时间的涉入对方的私人世界而触发敌意;因为长时间的各自奔波而缺乏共同话题,因为长时间的分离而失去了爱的激情。这两个极端,相信就是很多恋人最后不得不分手甚至愤然诀别的原因之一。
但是同样的,个人认为,如果因为这样的极端而做出极端的补救方式那也是于事无补。补救的选择与过程就像喝中药一样,是个慢慢调理的过程,是慢慢回到正确的轨道,而不是急转车。
个人看来,其实很多时候道理只有一个,只是表达的方式、所套用的事物不同罢了。所谓的半糖主义和儒家的“中庸”本质一样:凡事控制好度。
如果不是生命只剩下仅有的几天或者几小时,那么所有的情话一点一点说,所有的爱抚一点一点给予,所有的想为对方做的事说的话一点一点去完成。在关系平淡的时候,做一些能够勾起曾经的怦然心动的小事。在日子甜蜜的时候,适当地收心,适当地拒绝。如果经常相处在一起而失去了激情,适当地拉开距离。永远记住,距离产生美。
以上这些鸡汤式的官方套话不能明确地告诉你具体应该做什么,只能提醒不要在玩真心话大冒险时把所有你想问的问题都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