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为了让儿子增长见识,我和爱人带着他去省博物馆参观。游览过程中,遇到了一件小事,但很耐人寻味。
在北朝壁画展厅中,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站在壁画前,伸长脖子专注地看着。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女声:“儿子,快点过来拍照了。”“妈妈,我在看这个人穿的鞋,那样子真奇怪……”“唉呀,现在看个什么劲啊,让爸爸拍下来,你回家在电脑上放大了看,那多舒服啊。”小男孩跑过去了。拍完照,妈妈好像没事似的带着孩子离开了,既没有让孩子再看看那双奇怪的鞋,也没有把它拍下来。
而孩子的爸爸好像还颇有些知识,边走边启发孩子:“这就是瑰丽的北朝壁画,介于汉朝和唐朝之间,融合了汉人和胡人的绘画工艺……”爸爸的话没说完,就被妈妈就打断了:“是啊,博物馆内这么多的文物,这你也亲眼看见了,回家是不是可以写一篇好作文了?……”妈妈还在滔滔不绝地说着,男孩的脸却渐渐地暗淡了下来。
我和爱人对视了一眼,无奈;我儿子也仰起头小声地问:“爸爸,我是不是也要写一篇作文?”爱人马上接过话头:“今天咱就是出来看宝贝来了,用心体会老祖先的智慧和技术。至于是不是要写作文,由你来决定。”这时,我看到儿子的脸仿佛绽开的花朵。
故事讲完了,但在这里,我想对这位费心教育孩子的妈妈说,为什么不能给孩子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作品,用自己的心感受古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物呢?孩子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好奇心、兴趣、意愿、情感、思维、审美和语言,须知,最好的教育是激发和引导孩子自由发展。孩子喜欢看那双鞋,妈妈就应该停下来陪孩子一起看;如果行程紧张,不拍照留念又何妨?鼓励孩子写篇作文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千万不要硬逼孩子,也不要用“八股文”的程式来加以规范,而要以激发兴趣为主---“我手写我心”。如果孩子背上沉重的包袱,那就得不偿失了,因为带着孩子外出旅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作文,而是享受生活、欣赏风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等等等等。有了这些积淀,作文自然而然地就会从孩子的笔尖流出。
就写作本身来看,有意思远比“有意义”重要得多。有意思是孩子本真的自然流露,而“有意义”则是成人眼中程式化的“八股文”。为什么那个男孩的脸色会暗淡下来呢?因为妈妈的一己之好,屏蔽了孩子身体和心灵的自由。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家长,也不乏这样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回家探亲、外出旅游、参加活动,甚至散步、郊游、逛公园、去商场,大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出发。公园里,孩子被无名的红花绿草所吸引,家长却硬逼着他去看红梅黄菊;在海边,孩子一门心思想着堆沙拾贝,家长却饶有兴趣地引导孩子欣赏碧海蓝天。一旦外出,家长就让孩子写作文,而且要尽量写得“有意义”。结果,孩子宁可呆在家里,也不愿意跟着家长出门。我们对孩子指指点点,其实是把自己所谓的审美观强加给了孩子,而孩子是否认可,或者是否适合这样的发展,却没有更多去想。
“理解一切,即宽容一切”,更进一步,也可以说“即使无法理解一切,也要努力宽容一切”。给孩子一些自由,他会让你笑,让你暖,让你思考,让你通向他小小的内心世界,看到他最真实的喜怒哀乐。
所以,让我们俯下身子,陪孩子一起,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