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坐在餐桌旁,像往常一样吃着早餐,看着坐在对面悠哉吃早餐的先生,发现他的发型让我很是不爽(其实发型很冤,和以前一样完全没变化),狠狠瞪了他两眼,他毫无反应,依然慢条斯理吃着,我更加不爽了,恨不得在他脸上挠几把,察觉到自己像更年期妇女似的没来由烦躁,喉咙口有一股火要往外冒,为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不敢说话,胡乱吃了几口赶紧出门。
出门坐上车,深呼吸,静下来,观想把自己分身出去,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观察无名火的来源,看到自己的状态是不开心的,整个身心都处于紧绷中。
深入观察,发现这种紧绷源于每天时刻想着要提升,听课、阅读、写作、锻炼等等,一项不落,反复提醒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改善:表达能力还很弱、觉察力还不够、领导力也不强、人际关系还不够融洽等等等等,每天盯着的是写的文章受欢迎程度如何、同事对我的态度如何......。可个人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总有些起伏波动,渐渐变得越来越紧张、沉重,烦躁焦虑也就难免了。
所谓 “看到即解脱”!觉察到这些后,身心舒展了很多,无名火也随之消散。这才明白结果虽然重要,但如果一味盯着结果,过于用力,则欲速不达,不仅不能提升,反而陷入焦虑紧张中。
记得齐物先生在多年前说过的“有意无意”论——有意于锤炼,无意于成功;有意于过程,无意于结果。当时只感觉这句话很工整对仗,却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含义,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有意识地去做各种尝试、去体验和经历,重在过程体验,享受过程中的乐趣,才会有预期的效果或超预期的效果;而如果紧盯结果,将所有的关注点都倾注于结果中,很容易紧张、陷入患得患失,反而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结果,甚至与预期背道而驰。
美国射击名将埃蒙斯,在2004年、2008年、2012年连续三届奥运会,关键的决赛中都是在遥遥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枪出现重大失误,最终将金牌拱手让给他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埃蒙斯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让他总是在奥运会的最后一枪被什么“附体”,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遗憾。
针对埃蒙斯三次在奥运会决赛的最后关头失手,心理学专家们给出的结论是:“他太想要这块金牌了”、“正因为太想得到了,他的心理才会出现巨大的波动导致不可思议的失误”,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成就动机过大。埃蒙斯正是因为太想要美好的结果导致过度紧张,反而造成了反效应。
《练习的心态: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中写到:以过程为导向,不以结果为导向,聚焦于过程而非该过程旨在达到的结果。作者托马斯●斯特纳在此书的第二章中以他学习高尔夫球为例,说明了当聚焦于过程时,所有的精力都会集中到正在做的事情中,内心能够平静下来,并感到平和、精神焕发和游刃有余,期望的结果就会很轻松、很自然地出现;而当聚焦于结果时,在过程中犯下每一个错误时,会不自觉地感到焦虑,一旦结果没有实现就会有挫败感,对过程感到厌倦、不安、失败和不耐烦。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把希望达成的结果当作旅行的方向,凡事抱着 “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以一种轻松的方式面对,享受过程,必将收获幸福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