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夏,太保(三公之一)王舜等以及吏民八千余人上书,一直要求“请接受陈崇的建议,加赏于安汉公。”有司奏请:“益封安汉公采邑,将召陵、新息二县,以及黄邮聚、新野两地耕田,全部划入。合并伊尹、周公的称号,尊称安汉公为‘宰衡’(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冢宰),位在三公之上,三公向宰衡奏事,要称‘敢言之’(斗胆上言)。赐安汉公母亲尊号为功显君,封安汉公两个儿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给皇后的聘礼追加三千七百万,共合为一亿,以明大礼。太后到前殿亲自封拜,安汉公在前叩谢,两个儿子在后面拜谢,和周公当年一模一样。(周成王拜伯禽为鲁公时,周公在前,伯禽在后拜谢)”
王莽叩头辞让,呈上亲启密奏说:“希望只接受给母亲的尊号,归还王安、王临的印绶以及号位户邑。”事情交给大臣们商议,太师孔光等都说:“奖赏并不足以酬报安汉公的功勋,而谦约退让,是安汉公之前一贯的态度,不能听他的。忠臣的气节,有时应该委屈自己,让主上能够伸张大义。应该派大司徒、大司空等持节承制,召安汉公赶快入朝办公,下诏给尚书,让他们不得再接受安汉公的辞让!”
太后批准了孔光等人的意见,于是王莽勉强恢复上班,只是减少了召陵、黄邮、新野的田地而已。
华杉:
这一段很形象,展现了王莽的梦想,就是模仿、甚至超越伊尹、周公。模仿,是连周公受封时拜谢的仪式,他也要一模一样的模仿,向年轻时的偶像致敬。超越呢,就是要把伊尹、周公的称号合起来加到自己身上,这样又满足了他的胜心,胜过伊尹、周公了。
但是,周公所受之封,是天子给的,王莽所受的封,是自己策划索取的。伊尹、周公,都是千古忠臣。特别是伊尹,能把无道昏君软禁三年,让他改过,而且真的把他教好了,又迎回重新执政,成为一代明君。伊尹对逝去的先主的忠诚,和对新君的爱护,中国三千年唯一一人。而王莽却是一个篡夺之人,他的模仿,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王莽又将所增加给皇后的三千七百万聘礼中,拿出一千万钱,送给太后(王政君)左右侍从。王莽虽然专权,但是以他的欺骗迷惑谄媚取悦太后,下至左右侍奉的长御(宫女之长),都用尽各种方法,贿赂以千万计。又建议封太后的姐姐、妹妹都称尊号为“君”,食汤沐邑。所以太后左右,都日夜称誉王莽。
王莽知道太后一个女人,厌倦居于深宫之中,王莽就策划给她安排一些欢娱的节目,来换取她手里残余的权柄。于是,春夏秋冬四季,都安排太后到四郊巡狩,接见孤寡老人和贞洁妇女,所到各县,则广施恩惠,赐给百姓钱帛、牛酒,成为惯例。太后的弄儿(官婢、侍史所生的儿子,取以作为供狎弄的童子)生病,住在外舍。王莽都亲自去探视。王莽对王政君的手段,大致如此。
华杉说:
王莽对太后,用上了《孙子兵法》的手段,给太后的宫女行贿,是《孙子兵法用间篇》:“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这些人全成了王莽的间谍,不仅日夜在太后跟前称誉王莽,而且会把太后的一举一动,说的每一句话,都告诉王莽。
给太后安排视察节目,是《孙子兵法 九变篇》:“役诸侯以业。”给她安排点业务工作,分她的心,占满她的时间和精力,她就只能把剩下的权力事务都交给王莽了,也不太注意王莽到底在干什么。
这些计策都很明显,特别是王莽公开大笔的馈赠金钱给太后左右,这是大忌,你的左右近侍,从别人那里拿的钱比你发的工资还多得多,这怎么可以呢?但是太后把王莽当自己家人,完全没有防备。等到王莽篡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但一切都晚了。
骗术都是老套路,上当的人却前仆后继,为什么呢?因为她不读书,不学习,没经验,不知道。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机关算尽”,都算尽了,没有遗漏,就达到“算无遗策”,就是传说中的“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王莽就在下这盘棋。太后呢?她根本不知道机关在哪,哪有机关,她就进到机关里面,束手就擒了。
太保王舜奏言:“天下人听闻安汉公不接受千乘之土,推辞万金之币,莫不倾慕感动,而被教化,蜀郡男子路建等人,正在诉讼,自己惭愧,主动撤诉了。就算是当年文王化解了虞国、芮国的争斗,也不过如此!应该报告天下!”(虞国、芮国争夺田界,听说周文王有德,两国国君就一起去找文王评断。进了周国国境,看见耕田的农夫在田坎上相让,走路的路人在道路上相让,二人惭愧说:‘咱们真是小人!不能去辱没了君子的门庭!’于是相让,将所争之田为闲田,谁也不要。)
于是孔光更加恐惧,称病坚决辞职。(孔光看到政治气氛越来越诡异,终于知道害怕了。)
太后下诏:“太师不必参加朝见,可以每十天进宫一次,为您准备几案手杖,用餐标准十七道菜,然后回家。太师府官员,一切维持现状,照常办公。”
7、
王莽上奏,设立明堂(皇家大会堂)、辟雍(学校)、灵台(天文台),为学者修建宿舍一万间,规模宏大。又设立《乐经》研究所。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经五人。王莽又征求:凡是对儒家六艺中能通一艺,又收过十一个学生以上的,以及藏书有散落不全的礼制及尚书、天文、图谶、音乐、历法、兵法、历史等等,并能通晓其意的,都到公车报到。如此网络天下奇能异士,前后来应征的有数千人,叫他们把自己所知道的写下来,准备指出其中的谬误,消灭异端,统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