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超级笔记,透彻吸收课堂所学
善做、善用学习笔记的人即使智商平平,也有更多机会获得佳绩,因为做笔记本身,就是课堂之外的又一次完整、深入的学习。接下来详细分享我自己亲测好用的几种学习笔记法。不论你处于求学的哪个阶段,都可以从中选择一两种试用起来。
康奈尔法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笔记方法,涵盖了从课堂记录到课后复习的全过程,下面讲解具体的操作步骤: 首先,将笔记本分成三个部分,我把这三部分总结为“右大左小下长”。右边部分占整个页面70%的篇幅,叫作“主栏”;左边部分是“副栏”,下方部分是“总结区”,这两部分各占整个页面15%左右的空间。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把纸面设置成“左大右小下长”。 将整张页面划分好后,我们便可以开始康奈尔笔记法的第一个步骤。以下我列出了五个以R开头的单词,因为康奈尔笔记法还有一个别名,叫“5R笔记法”。这五个以R开头的单词,也分别对应了康奈尔笔记法的五个关键使用步骤。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大一上学期开学时上微观经济学课,那是我人生中头一回用全英文学习经济学,起初颇为不适应,上课时也常有知识点听得似懂非懂、模棱两可。但多亏了康奈尔笔记法的五个步骤督促自己按时进行课后总结、回顾和复习,我才得以及时弥补了各种知识漏洞,也才能在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拿到了全班为数不多的A。 在这里一并分享我在大学课堂上做过的康奈尔笔记。
· 一节语文课可以划分成: 1.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写法赏析等) 2.作者(生平、写作风格等) 3.语言知识(文法、字词表达等) · 一节理科课(数理化生)可以划分成: 1.基本公式定理 2.延伸变体公式定理 3.基本公式对应例题 4.延伸变体公式对应例题 · 一节外语课可以划分成:
1.词汇与句型 2.语法点 3.口语表达与发音 4.听力练习 同学们可以在读完本篇后,任意选取一节课做主题划分,在下次上课时尝试主题分类笔记法,相信会有耳目一新的体验。
第3小课
移动笔记法 提到记笔记,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笔记本必不可少”,然后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坐在教室里边听讲边奋笔疾书的情景,又或是阅读时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本儿,一丝不苟做读书笔记的样子。总之,记笔记=郑重其事地做记录。
这个方法既适用于课堂听讲做记录,还能在考前冲刺复习时发挥奇效。当同学们备战重要考试时,需要复习的知识点繁杂琐碎,还经常四散在课本、教辅、笔记本等各种学习材料里。这时候就可以把关键知识点写在便利贴上,再将便利贴贴在醒目区域,比如书桌上、床头柜上或者冰箱门上,之后每次经过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查看和复习。 下页图展示的是我在哈佛宿舍的一面墙,上面贴了两种颜色的七张便利贴,一种颜色对应一门课,记录的是我过去一周时间里在商业战略课和创业课上学到的“热腾腾”的核心知识点,每天都能轻松查看。根据对课业内容的掌握情况,我平均每周贴5—10张便利贴笔记,第二周再更换新的贴纸,用于记录和温习新一轮的知识要点、难点。通常而言,我不会让便利贴“过周”。
用闪示卡做关键知识笔记的方法略有不同。首先准备好一定数量的flashcard;随后在卡的正面写下一部分信息,在背面写下另一部分信息。比如,正面记录一个问题,背面写下针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以及所涉知识点。如果用闪示卡笔记法背单词,就可以在正面写中文释义,背面写相对应的英文单词、音标、词性和例句。最后,把准备好的闪示卡放在书包或口袋里,随时拿出来复习、自考。高三上学期用10天攻克4000个GRE难词时,我就买了厚厚两大摞闪示卡,每天睡前抽出10—15分钟,把尚未背会的单词一一记到卡上,在之后几天里不断回顾自测,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第4小课
录音笔记法 除了以笔和纸为工具的各种常规方法,我们还可以稍作创新、另辟蹊径,以录音的方式记笔记。在“记忆法”这篇里我介绍了“多感官刺激记忆法”,讨论了通过动用多种感官来提高记忆功效。其实,这种办法在做学习笔记时同样适用。 很多同学都有同样的苦恼: “我当然想在课堂上又快又好地把老师的讲解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可是要么自己写字速度太慢,要么老师讲得太快,要么一个知识点太冗长,做笔记真的来不及啊!” 这个时候,“录音笔记法”就能发挥作用了。具体如何操作呢?上课时,老师正在讲解的某个知识点内容庞杂,还下分了若干个小知识点,你没法一一记在本子上。这时候别着急,你要做的就是全神贯注听讲,尽可能不遗漏任何一个核心要点,并且争取把大部分内容听懂。
即使你是住校生,学校禁用手机也没关系,你依然能在回家时使用录音笔记法。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这个方法虽然听上去有些“非主流”,但的确有“神奇功效”。
LEO的学习仪式感
用缩略词&符号为笔记提速 我在上面介绍“录音笔记法”时提到了一个广泛痛点:课堂节奏和老师语速太快,大家做笔记经常会来不及;如果逐字逐句记录完整,就可能
但我的这一套内容更适合英语学习环境,所以同学们也可以稍加参考,再做一套自己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缩略词集&符号表。 LEO的缩略词集&符号表 ∵因为(because) ∴所以(therefore) 重点(key point) =等于(equal) ≈大约(about) >大于(more) <小于(less) 变化(change)
+加、并且(plus,and) ↑增加(increase) ↓减少(decrease) etc.等等(etcetera) w/有(with) w/o没有 i.e.即(that is) &和(and) Ans.答案(answer) esp.尤其(especially) e.g.举例(for example) vs.对抗(versus) ?问题(question) ps.附注(post script)
第3课 有效预习,是成绩进步的起点
对于预习,一些同学甚至认为没有任何必要和附加值,他们觉得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完成作业就足够了,完全不必提前了解上课内容。还有的同学即使知道预习有用,却因为偷懒而从不付诸行动,也就无法获得预习带来的各种益处。
实的预习习惯,一些人甚至还有“预习强迫症”——我本人也如此。所谓“预习强迫症”,指的是如果在第二天上课前不翻翻书,提前为接下来的学习预热,就会觉得这一天没过完,心中不踏实。 且恕我基于自己的观察,做个粗浅的结论:能否科学、高效地预习,经常是尖子生与中等生拉开差距的重要原因。 《礼记·中庸》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任何事如果事先有所准备,就容易成功;而如果没有准备,则容易失败。读书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充分地吸纳课堂所学,就需要事先(课前)“有所准备”,做好预习。 下面,我来和各位详细分享自己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最常用到的预习方法。
第2小课
制订合理目标预习法 上面提到,预习绝非是拿出个把小时的整块时间来“发奋苦读”、靠一己之力深度攻克所有新课知识点。我将预习的核心目的总结为以下三点: · 促进旧知识内化 · 与新知识“混个脸熟” · 发现最难知识点
促进旧知识内化:我们要预习的内容通常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续。所以预习的第一要务,当属温习和巩固旧知识,尽量消除遗留的知识盲点、疑难问题,才不至于一头雾水地开始同新知识打交道。 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课一定会学习各种完成时态,通常我们第一个接触的是现在完成时,进而是现在完成进行时、过去/将来完成时、过去/将来完成进行时等。在预习更复杂的完成时态前,我们一定要先温习、内化好最基础的现在完成时,才可能“更进一步”,预习更高阶的完成时态变体。 与新知识“混个脸熟”:上面提到,预习绝不是“透彻自学”。如果自己都能把知识点完全学会了,那也就不需要和老师在课堂上天天见了。预习时掌握100%新知识,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第3小课
LEO牌实操预习法 无论是在高中理科重点班的高压应试年代,还是在后来的常青藤大学时代,我都沿用着同样的预习实操方法,可以总结为“预习前极速复习”“抽象+具象必混搭”和“动笔之后再听课”三个关键动作。 预习前极速复习:读过上面两部分内容后,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这个方法的含义。每次预习前,我都会通过完成前一课的家庭作业、快速回顾前一课的课文/讲义等材料来巩固对“最近的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快速翻书温习”这个步骤通常会占我预习总用时的四分之一(比如计划预习20分钟,那么我就先抽出5分钟左右来回看前一课时的核心内容)。 抽象+具象必混搭:这个方法该如何理解呢?很简单:在学理科时,我们一定会遇到大量的公式定理,它们由不同字母和数字组成,同学们第一次看到时会觉得陌生抽象,甚至感到“脑壳蒙蒙的”。我在预习理科内容时为了防止被这些抽象公式搞晕,一定会把它们放进相对应的具体例题中,将抽象公式和具象习题混搭起来去阅读、完成初步理解,难度就会降低许多。
动笔之后再听课:本书的读者朋友们一定会发现,我是一个热衷于边学习边动笔的人——精读时动笔做笔记、做书摘、写书评,“抱老师大腿”时带好一支笔、一个本子,实时记录、总结。在预习时也不例外。每次预习前,我都会备好两种颜色的笔,一支黑色,一支红色。具体的操作方法很简单:用黑笔在预习时自己已经能基本弄明白的知识点旁打一个钩,或者做一行简单批注,旨在提示自己:嗯,这部分问题不大,我差不多搞懂了。上课时只需要跟着老师的讲解再顺一遍,就稳稳的了。
本课核心方法回顾 限制时长专注预习法: 预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要确保把充裕时间留给复习、写作业等其他重要环节。 制定合理目标预习法,关键目的是以下三点: ·促进旧知识内化。 ·与新知识“混个脸熟”。 ·发现最难知识点。 LEO牌实操预习法:
· 预习前极速复习:首先巩固对“最近的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 抽象+具象混搭:把陌生的公式定理同具体习题案例相结合,从而促进理解。 · 动笔之后再听课:将预习中已经弄懂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标记出来(比如用颜色不同的笔进行批注),从而在听课时更有侧重点。
第4课 科学复习,夯实完整知识体系
预习和复习,一个是学习前的热身,另一个是学习后的反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介绍过自己的预习方法后,我再和大家探讨一下“复习”。 相较于预习,同学们对复习更加熟悉,主要因为复习是“结果导向”的一件事,尤其是在面临可能改写人生的大考前,几乎没人会完全“放飞自我”、放弃复习。即使是再不爱温书的同学,也多少有些“临时抱佛脚”的经历。在我分享自己一直使用的复习方法前,我们先来聊聊复习的重要价值。 复习,绝不仅是临阵磨枪,帮我们在考试中多拿几分那么简单。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复习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而将各种知识联结起来,搭建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正是复习的核心任务。一个学生通过平时分模块、分章节、分课时的学习,可以基本掌握多个知识要点。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从未有意识地进行总结温习,那么很多知识点都将是孤立片面、凌乱无序的个体。而通过高效、透彻的复习,我们就可以将跨章节的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透彻理解,逐步完成知识的系统化。 其次,定时、高效的复习能帮助我们查缺补漏、及时清除知识盲点。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而复习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被自己忽略的、尚未弄懂的知识点。培养了良好复习习惯的同学,通常能更好地补全知识体系中的各种漏洞,在考试中卡壳和做错题的频率就会明显降低,进而在成绩上取得领先。有些同学不爱复习或者不会复习,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如同一张破渔网,千疮百孔,那又怎能“捕到大鱼”——学得扎实、考得高分呢?
小复习 这是频次最高、最日常、最基础的一种复习,需要覆盖的知识量也最小、最零散。通常,我会在每天放学离校前进行一次小复习,具体做法很简单:拿出每个学科当日的课堂笔记,快速回顾一遍笔记要点,有时还会“自问自答”——遮住详细记录区,只根据要点区里记下的关键词考察自己对当日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关于如何记笔记、使用笔记进行课后复习,大家可以参考第2课(14页)的详细讲解。 每次小复习,我会着重于当日出现最多新知识点的主要科目,每门学科平均花10—15分钟温习即可。在小复习自查过程中,我也会将遇到的盲点、难点及时整理出来,记录在一张单独的问题清单上,之后尽快找老师请教解决,关于如何请教老师,请大家参考第8课(72页)的内容。
中复习 这是每日小复习之后的“进阶版”复习,我建议每周进行一次即可。在新知识点最密集的高一、高二,以及课业难度明显提升的大三、大四,我每周末都会雷打不动地抽出大约两小时(具体时长大家可以视个人情况确定),把每门功课的课堂笔记等所有学习材料拿出来,完整、仔细地回顾一遍当周所学,尤其把注意力放在前一阶段每次“小复习”中出现的盲点、难点,以确保自己在请教老师、订正错题后已经透彻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在“中复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我都会及时记录在问题清单上,在下一周回校上课时尽快请教老师,一一搞懂。
学组成日常复习小组,这些和你组队的同学应该尽量满足“三个相似”: · 学习成绩与排名相似 · 学习动力与习惯相似 · 复习日程安排相似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你和成绩、态度等方面都大相径庭的同学搭伙,将很难获得好的复习效果,不是气氛出问题,就是双方实力悬殊,根本没法在同一个频率上“共振”。 第二步,你要和组员们制订一份“团体复习计划”,包括碰面时间、地点、复习科目、每次会面的复习安排等。我在耶鲁读大二时,有一门叫作“博弈论”的经济学专业课重要性高,难度也大,于是我和同班两位成绩相仿的同学专门组成了“博弈论复习梦之队”,大家确定了每周三晚7点到9点在图书馆开会复习的计划,并风雨无阻地实施了一整个学期。
第一个建议是面临“迫在眉睫”的大考,我们必须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咬牙冲刺,绝不轻易怠慢和气馁。日语里有两个词我特别喜欢:一个叫作“一所悬命”(いっしょけんめ
い),意为“拿出拼命的决心”去努力做某件事;另一个叫作“必死に”(ひっしに),同样是“拼命、不怕死一般的努力”的意思。对于可能改变升学命运的重要考试,我们确实要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儿,逼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备考、提分。
第二个紧迫备考的建议,是一定要透彻、全面地摸清自己在“零复习”状态下的实际情况,即“考前摸底”。所谓“零复习”,指的是完全未开启复习前的“裸奔”状态。这么做,是为了精准地诊断自己当下最薄弱的环节,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在两周复习“战役”打响的第一天,我在对GMAT了解寥寥、从未做过GMAT试题的情况下,直接下载并掐时间完成了来自考试官网的一套模考题。近四小时模考结束后,我立马得到了此次裸考成绩,并对照着官方答案,分模块地逐一分析,摸清了自己当下的强项和弱项。
在裸考摸底后,我的第三个建议便是结合当前情况(尤其是弱项),制订最适合自己的备考计划。做规划的重要性不必赘言,但很多同学对于如何规划却还没有把握。 关于制订时间紧迫的备考计划,我有三条主要建议:一是尽可能地把计划制订得“严苛”一些。假设你每天的能力极限是阅读100页××书,在备考计划表中就可以写下一个比最大值再上浮10%—20%的数字,比如“每天完成阅读120页××书”。这么做当然不是凭空不切实际,而是有意识地为自己增加一份紧迫感。
二是将计划细化、制订不同时间节点的“里程碑”式小目标。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备考当然也得耐着性子一步步地努力,才能最终到达考高分的胜利彼岸。假设你有一个月的备考时间,就可以以周为单位制订备考阶段性小目标,比如: 第一周,完成所有核心单词的熟练记忆。 第二周,做完全部五套模考题。 三是尽可能地将薄弱环节的相关计划往前放,“先苦后甜”、最难的部分最先攻克。这么做的道理很简单,刚开始复习时,我们的精力和斗志都处于高位,最该一鼓作气加强弱项,而复习薄弱知识点后取得的进步相对也更明显,所以对增强信心更有帮助。
有了备考计划,接下来当然便是开始复习,而这也是我的第四条建议:坚决执行计划,绝不轻易服软、偷懒,必要时逼自己以“一所悬命”的态度实现每项备考目标。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是自己绵软下来的执行力;很多时候,“成”与“不成”之间真的只是差了一口气。在高压和紧迫时间双重夹击下,备考的滋味一定是不好受的,但正如健身“举铁”时我们会因力竭而痛苦,也会因坚持完成了训练计划而获得多巴胺给予的愉悦和成就感,在备考时如果能坚持下来,我们也会在完成备战、通过考试、取得高分后收获极大的幸福感。
随着紧张、高强度的冲刺复习不断深入,考试时间一天天逼近,由此也引出了我关于冲刺备考的最后一条建议:考前一定空出×天进行倒计时状态调整,做模考题,动用“吸引力法则”发酵“应考杀气”、不断酝酿“考感”。
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一定还将迎战多场重大考试,不管备考多累、考试多难,我都要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快、准、狠,一鼓作气复习,信心满满迎考,你一定能做得很棒,考得超好!
本课核心方法回顾 分阶段复习法: 杜绝临时抱佛脚,日常可持续复习。将复习拆分成“小复习”“中复习”“大复习”和“大考前复习”四种阶段性复习,随时查缺补漏、避免考前突击的狼狈。 关键词串联回忆复习法: 从一个关键词起步,以点到线、以线带面,逐步完成对一整套关联知识点的复习。 小组互考复习法: 选择合适的学习搭档组成复习小组,定期通过提问互考等方式,一起清除知识弱点、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