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很惭愧,我曾自以为算是一个读书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后工作十几年,中间一直没怎么停过读书。但直到最近,我看到了秋叶老师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才发现自己不会读书。看了这本书,我受启发很大,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读书笔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10个读书的疑惑,你有几个?
在这本书里,秋叶老师根据很多小伙伴们提问,回答了10个读书的困惑。这10个困惑,相信有很多人都曾经有过:
(一)你(指秋叶老师,下同)说自己一年能读100多本书,怎样做到的?
(二)你哪里有时间读那么多书?
(三)这么多书,你是怎么选书的?
(四)读书是速读如还是精读好?
(五)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六)能推荐一套经典阅读书单吗?
(七)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我看不懂、看不进去怎么办?
(八)有些书只读没有感觉,怎么办?
(九)我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只订阅经典博客,经常看看,比如秋叶老师的,够吗?
(十)你读书时有什么乐趣?
二、我的思考
坦率地说,上面的10个读书的困惑,我几乎都有,看看大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
1、你看过了,不等于你学会了。
对于第八点,相信很多人都深有同感,书读了不少,可真正能记住的没几本。别人问起来,说不出个大概所以然来。这样最后的结果是,你只能说你看过了这本书,但不能说你学会了。
秋叶老师把读书,分成四个境界: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地去运用;第四层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他认为:只有到达这第四层境界,你才算拥有这点知识。
很多人看书,顶多只去到了第一层境界,能看懂。第二、三、四层压根就没想过,或者没有尝试去做过。
我想到了一个例子。前两天,女儿说有个作业,老师要求把课外书《青铜葵花》其中的一章,用自己的话讲给家长听,再由家长进行评价。
刚开始,女儿很有信心,因为她最近都在看这本书,特别对于要表述的那一章,她还特意多看了几遍,都快可以整篇背下来了。但刚开始讲时,她就讲得语无伦次,并且有些该交待的细节没交待,不该说的说了一大堆,没条理,也不生动有趣。她苦恼地问我:“我明明可以背出来了呀,为什么会讲不出来呢?”
”自己能讲出来”,就是指要消化别人的东西,用自己的思维和角度把作者的思路重新理一遍,用更明白、更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道理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是很不容易。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很大部分人从小就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死记硬背中心思想,划重点成了我们小时候看书的固有模式。
不过,这本书后面提到了很多种读书法,以后我再向大家推荐。
2、每天看大量的网络碎片化知识,就是读书了吗?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大量的、碎片化的知识充斥着我们周围,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到知识。大量的手机APP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的方便,“每日一练”、“每日一听”,“让你一小时学会XX”、“21天让你学会XX"、……诸如此类的信息铺天盖地,告诉我们:学习知识是很容易的事,那还需要什么十年、二十年那么久,只要你每天花上几分钟阅读,一周花上几小时,你就能很快就掌握一门技能。
真的是这样吗?
我是一个手机片刻不离身的人,整天一有空就刷微博、微信、看公众号,看文章时见到好文章就点收藏。当时在心里总是安慰自己说,收藏了以后再看。结果是没有后来了。每天搞得自己很忙碌,很好学的样子,但其实除了脑子充斥着大量碎片化知识和各种杂七杂八的趣事,没学到什么。
秋叶老师认为:“一个人不要过于依赖网络阅读模式,还是要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因为阅读博客、微博、微信文章这些,和阅读整本书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前者是不系统、不严谨的碎片知识,后者是系统的整体性知识。”
细想一下,是啊,世上那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呢?如果你能在短短的1小时、21天、30天就能够学会XX牛逼的知识,那世上还需要什么学校?还需要什么老师授课呢?我们还需要花上十几年去读书吗,读到小学,把字都认完不就可以了?
读书就要带着系统化、整体性的目的去读。与其整天看些杂七杂八的碎片化知识,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地读几本入门经典书,把知识最基本的概念、结构摸清摸透,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去吸收新知识,看更多的碎片化知识,就会觉得十分轻松了。否则,你最终会变得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一句话,读书就是要厚积薄发,不期速成,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