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在江苏省新教育研究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中阐释了“新教育精神”,新教育精神归纳起来就是: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下面,结合8月份共读材料和预习题,谈谈关于“新教育精神”的思考和理解。
【八月份共读预习题】
1.新教育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反对现实主义、功利主义。但坚持理想主义又离不了现实主义。有的人就说自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既不能脱离现实,又要坚持理想,对于普通老师来说,区分现实主义与理想之间主义的那个“度”是什么?或者说,既要面对现实但又要捍卫理想主义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答:“新教育实验”缘起于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和《新教育之梦》这两部个人专著,是一项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探索性实验改革。其价值取向之一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朱永新教授说:“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从整改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师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了一点理想的追求,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与理想有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能走得多远,一种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得多远。”相反,当一个人有了理想之后,便会生活在激情与智慧之中;当一个集体有了理想之后,便会凝聚成不可阻挡的前进力量。我们身处一个理想稀缺的时代,对于一线普通老师来说,既要做富有理想追求的教师,坚守自己的初心,也要在现实主义下取得教育的成果,理想与现实不可分割,不能脱离现实谈理想,现实是我们生存的沃土与根基,理想是我们的追求之梦想,要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若脱离现实空谈理想会陷入不切实际,因此,在当下教育环境下,作为普通教师既要面对现实又要捍卫理想主义,现实就是要在学校和社会追求高升学率的环境中,努力使自己任教的班级考试成绩卓越,使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以卓越的教学成果赢得职业的尊严。理想就是在保证考试成绩的前提下,还要使自己和学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编织教育的美好,使师生共同生活成为一段美好的旅程,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既要面对现实但又要捍卫理想主义的关键因素有如下:一是要真正热爱教育,拥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要把教育作为自己为之一生努力奋斗的事业。二是要有执着的追求,不畏艰难困苦,不畏流言蜚语,无论遭遇任何压力与不顺,都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发展道路,努力使自己走向优秀朝向卓越。三是跟随新网师高端而纯粹的学术共同体,使自己沉下心来,向榜样学员学习,向讲师学习,保持持续学习前进的能量,获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四是持之以恒的行动与努力,开始容易,坚持困难,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追求卓越完美,在学习研究上不宜求多,要求精求深求透,深挖一口井,使自己能在某一领域获得专业发展上的新突破。
2.关于田野研究,一是深入田野,二是开展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要有田野意识,着重注意什么?对于专家学者,要有田野意识,着重注意什么?当我们说“在新网师授课和学习,要有田野意识”,意味着什么?
答: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和校园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不少“新”的教育理念仍是在新瓶装旧酒,还停留在理论概述、管理层发号施令的层面上,缺少一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新教育精神之二就是强调实践和行动的田野精神,让田野的鲜花在校园中竞相绽放。朱永新教授倡导新教育的田野意识,看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关系,新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田野意识,如果关起门来做研究,高谈阔论来做研究,最后是做不出名堂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我培养的学生,第一个要求是你要下试验田,书本上种不出水稻,种不出小麦来的,这是我起码的要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他在学成回国后,本来在东南大学当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挥锄办教育。这些都是田野意识和田野精神的典范。田野研究,让教育问题在场,让研究者的生命在场,让智慧在场......忽视田野意识,新教育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科研范式,让教育“走向田野、研究田野、认识田野、改造田野,从而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在田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它强调,实践、行动、在场、在情景之中、在课堂过程之中来进行实验。朱永新老师认为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对于一线教师,要有田野意识,意味着要扎根自己的课堂,躬耕课堂,要通过打造理想课堂、缔造完美教室、师生共读共写等实践行动,编织有意义的教育生活,要通过精彩的实践,书写精彩的教育实践案例,要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孜孜不倦,观察记录,辛勤耕耘于教育的沃土,并结出丰硕的教育研究成果,要深深地、认真地、努力地在每一天去润泽自己的课堂,润泽自己的学生,并最终成就自己。对于专家学者,要有田野意识,意味着要走出书斋,走向一线,从理论走向实践,更多地指导实践。日本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走访参观了1000所以上的学校,参观了7000多间教室,观察了美国大约200所学校的近千间教室,以自己大量的观察和走访调研为基础,通过实地研究和行动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指导了无数教师和学校进行静悄悄的革命。当我们说“在新网师授课和学习,要有田野意识”,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教育经典的啃读,不能仅仅埋头在书房阅读与写作,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武器,去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此外,最重要的是不停的实践,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带有浓浓的泥土芬芳。
3.关于合作的道理和价值,并不难懂。很多人为了合作共赢走在一起,但共事一段时间后,就分崩离析了。对于个体来说,要与他人持久合作,应把握哪些关键?对于一个学习共同体来说,要保持合作的文化,应该避免哪些因素?
答:现在的时代,要成就一件事情,靠个人的力量是走不远的,要靠团队的力量,单打独斗的佐罗式的孤胆英雄时代早已经过去。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要组织团队,靠团队的力量去推动新教育的事业。同样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也离不开合作的精神,校长要团结班子成员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要依靠老师的力量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班主任要依靠科任老师和家长合作促进班级及学生的进步。对于个体来说,要与他人持久合作,要真诚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善于团结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能力赢得团队的尊重,要靠自己做事的品质为团队的发展作出贡献,要善于借力,通过合作促进个人的成长,通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对于一个学习共同体来说,要保持合作的文化,应该避免内耗、不团结、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信任不足、价值观理念不一致等问题。
4.新教育坚持公益精神,新网师现在开始收费,有人说,“新网师商业味道浓了”。你认为呢?
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教育实验本身就是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公益行动,是以行动研究和教育实践为特色的公益行动。新教育通过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产生了现实的深刻的影响力。如新教育对四川旺苍县的新教育支持和指导,促进一批又一批教师成长起来,一群孩子在悄悄地变化与成长,红色旺苍的教育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网师,也深刻体现了新教育的“公益精神”,无数老师奉献其中,承担义工工作,更有着“承担即成长”的精神理念。新网师也以其公益精神,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来自天南地北的一线教师汇聚新网师,在新网师的共同体中学习和成长自己。我不认同“新网师商业味道浓了”这一句话,新网师以其学术性、纯粹性吸引着无数普通教师优秀教师专家教师,作为义工的优秀的讲师和课程助教等老师,都在默默地无私地付出,为网师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网师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