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上·成子高》:
成子高寝疾。庆遗入请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译文:
成子高:齐国大夫。
庆遗:齐国人。
革,通“亟”。
成子高病倒了,病势十分严重。庆遗进病房请问他道:“您的病已经不轻了,万一难得好了,怎么办呢?”
子高知道这是在征询自己对后事的意见,于是对庆遗道:“听别人说过,一个人活着总要于人有益,死后总要于人无害。我一生对人没有做出多少贡献,死后不能害人啊!你们找一块不能栽种的地将我埋掉就得啦。”
古人成子高能有这样的思想,足以说明他很谦逊,他的一生也应该是对人有贡献的。
中国文化中总能找到类似于“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的痕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古人重葬,侵占大量良田,还消耗人力物力,“择不食之地而葬”的确能节约耕地资源。
南方多山地,耕地少,且多是水田,不适合埋葬,所以我在广西看到,坟地多在山上,他们祭祀先祖也称为“拜山”。
而北方多平原,且是旱地,坟地就与耕地发生了冲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方法不也是这个“择不食之地而葬”嘛?
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