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1/6群问题:
最近进行反思复盘,发现有很多处境背后的逻辑是相同的。就如武志红老师所说,“你今天的困境,就是你以前的困境,还可能是你未来的困境”。有时候,最关键的不是前行,而是发现问题,打破循环再出发。
那怎么发现、打破这种模式循环?
我个人界定一下本周问题:
事关心理学范畴的,解决“一错到底”的问题,打破某种思维僵化或者思维固化、思维惯性?但这种思维问题是由于心理上的异化引起的。
更直接点问:人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误?
一、通览心理学条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7%90%86%E5%AD%A6#理论
二、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理论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
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杜拉,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本主义观点
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生物学观点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艾森克 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与内向、神经质倾向(Neuroric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特质论
主条目:五大性格特质
人格特征(trait)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近期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人格五大模型(“Big Five”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这五大特征都会受遗传影响,也受不同文化影响从而提高个人适应能力。
三、进一步缩小范围
1.错误与潜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式错误(英语:Freudian slip),又称为动作倒错(英语:parapraxis),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概念,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早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平时不经意间出现的诸如口误、笔误、动机性遗忘、童年回忆遗忘等差错并不是无意义的,而是受到其潜意识的影响。例如,当某人在开幕式上出现口误,把“宣布开会”说成“宣布闭会”时,这代表了他心里事实上不愿意召开会议。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著作《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中指出,他不能完全肯定所有的差错都是受到其潜意识的影响,因为可能存在其他与潜意识无关的生理因素影响,然而其他的生理因素就不能算是精神分析学领域了。
2.错误与理性的关系(来源:知乎)
客观分析:
1. 前一次的错误所引发的疼痛感受还不够深刻;感受不深刻意味着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回忆和思考痛苦上;(比如错了一道题,并不让你觉得影响成绩很多;或者成绩的高低并不引起你情绪的强烈波动。)
2. 类似的错误发生的次数还不够多;没有足够多的类似错误就无法概括性地对错误进行比较、总结;没有总结和思考就无法形成理论性的印象对下一次潜在的错误动机产生干预。(比如没有注意到类似的错误发生了第二次或者第三次。)
引申分析:(分析错误的对立面及其他)
3. 对于成功的欲望/热情还不够强烈;不够强烈就不会引发自身花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避免错误发生的原因上。(没有希望获得更高成绩的欲望)
4. 没有成功过,没有感受过成功的滋味;从来没有感受过成功的滋味就无法引起对成功的欲望。(比如从来都没有获得过好成绩;自然不清楚获得好成绩是怎样一回事)
5. 没有好奇心。没有成功过因而没有尝过成功的滋味很正常;但是人因好奇心追求想知道成功是什么,故而引起对成功的探索。
6. 犬儒主义,自暴自弃,妒忌情绪。潜意识地添加负面信息, 比如告知自己“我不想成功;我不想停止错误;别人做的并不好”。
7. 对比的群体不够优秀;无法引起自卑感。
3.李笑来怎么说?
我们的大脑拥有遗忘痛苦的功能,甚至对整个人类顺利繁衍都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你遇到挫折或者面对那些你曾经的错误决定最终带来的惩罚的时候,你太痛苦了。而这样的痛苦,必然被你的大脑自动列入遗忘的序列,并在你大脑里彻底消失。要知道,大脑的这种自我保护功能在每个人身上强度不同。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4.武志红老师观点:想要被救赎,重构困境
渴望“被看见”,想要与客体建立联系,“自体虚弱”,原生家庭的不足引起的,“全能自恋的”。
5.强相关
心理防御机制(英语:Self-defense Mechanism,或Defense Mechanism),简称心理防御,是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主要指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1],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原始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那么其效果越差;离意识的逻辑方法越远,则越近似于变态心理。
在生理上,心理防卫机制被认为可以防止因各种心理打击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过分或错误的应用心理防卫机制可能带来心理疾病。
四、精神分析受到的批评否定
精神分析及其治疗受到诸多人士的批评,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以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是位科学哲学家,认为精神分析作为科学是错误的,[16],而艾森克则称精神分析原理与实验数据不符。到二十世纪末,美国高等院校心理学院变得更加倾向于实证主义,将弗洛伊德理论边缘化,并蔑称其为“干瘪老死”的历史古董。[17]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神经精神分析领域上维护弗洛伊德的科学立场,[18]而其它人文学科学者们则固守弗洛伊德“根本不是科学家,而是个...诠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