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镜映移情和夸大自体的关系是什么?请你试着进行举例。
当儿童的核心自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大概在两三岁左右,夸大自体开始发展。这个时候,孩子会在一些事情上产生胜任感和控制感,例如撕纸、捏碎小番茄等,他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出想被人注意的需要。
此时,如果父母给予足够的同调回应,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内聚性,并给他带来自我理解的功能性。在这种自体客体的发展过程中,父母会逐步有选择性地撤出对孩子的某些关注,这样,孩子经由一些恰好的挫折和一些延迟满足,慢慢有机会内射父母之前对他们的回应,也就是蜕变性内化,来形成自体的微结构,来夯实自体。这个过程就形成了自体健康发展的过程。
但是,当夸大自体在发展过程中,被忽视、被误解,或者被打击,夸大自体所发出的镜映需求就会被阻断。这些需求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成为未来有可能置换成某种症状或者问题行为的一个起源学基础。然后,在临床、或在来访者的生活中,如果来访者因为一些放松和退行,活化了某些被压抑的东西,这种活化就会下意识的浮现在临床过程当中,或者浮现在他当前的生活中,这个活化浮现的过程就是镜映移情。
曾经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向我述说了她和男友的一次矛盾,有一次她与男友逛街,看见一个新手机,于是就跟男友说很想要这个手机。但实际上她内心清楚自己并不需要新手机,她只是希望男友能够答应她的要求,哪怕是很任性的要求,她说其实如果男友当时答应了,她并不会真的让他买,只希望他愿意答应。但她的男友当然没有答应,于是她感到很失望和愤怒。
经由咨询得知,这位来访者在童年时的一些需求总是被父母很粗暴的拒绝,有时候她仅仅是表达出对一个事物的兴趣,她的父母就认为她又想乱花钱买东西,于是不仅拒绝她,还会批评教育一番,让她特别委屈气愤。于是,成年后在和男友相处时,她的这种需要被理解被满足的需求就浮现了出来,这就是在生活中的镜映移情。
(2)临床中镜映移情诠释的时机是怎样的?如果临床中出现了镜映移情,我们应该立刻进行诠释吗?为什么?
对镜映移情进行诠释需要做到两点:
1、以内省性倾听去理解来访者的精神世界当中到底在发生什么;
2、理解来访者表达的内核,当整个移情呈现的时候,回应对来访者重要的东西。
咨询师要给移情足够的时间来呈现,再进行诠释,不可操之过急。因为镜映移情刚刚浮现的时候,咨询师或许还未把握移情的全貌,而对来访者的移情有所误解。比如把镜映的需要当做镜映移情,或者只看到镜映移情的表象,而没有把握住内核等。这些都会让咨询师无法精确诠释。
其次,如果太快诠释,来访者的感受也不深,因为他潜意识的东西还未充分移动到前意识,有时甚至会视这种过快的诠释为一种攻击,从而调动防御和阻抗。所以当有足够的时间,来访者被压抑的需要逐渐充分的浮现到前意识层面时,咨询师再给与诠释,就能更好的促成来访者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