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弓长 图/黄秀聪
宋朝尽管经济发达,但在中国人的记忆中一直是个懦弱的王朝,先是与西夏的屡战屡败,接着后是“靖康之耻”被金人掳去徽钦二帝,偏安江南150余年后又被蒙古人逼到南海,崖山一战亡国。
宋朝的历史,大家都熟知,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灭亡的王朝居然有一支后裔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的硕高山麓上聚居400余年。
公元1279年,南宋叛将张弘范带领的元军攻陷了南宋最后一个陪都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抱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大宋王朝的历史结束了。武将张世杰等率16艘船夺港而出,传说遭遇大风而全军覆没,几乎没有人知道,其实有四艘船侥幸逃了出来。船上载着年仅13岁的闽冲王赵若和以及黄天从父子,漂泊到漳州的南太武山下,水尽粮绝弃舟登岸,后几经辗转来到漳浦县的佛昙,改姓黄(取“黄”“皇”谐音,今浦西黄氏)居住下来。
赵家堡与浦西黄氏渊源见链接:赵家堡与浦西黄氏
大约过了108年,明洪武十八年,赵若和的孙子黄明官欲娶黄姓女,被人控告同姓结婚有伤风化,家人才公布了家藏的《赵氏族谱》。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特别恩准赵若和后人填“赵”复姓,并钦赐赵明官兄弟以官职。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若和九世孙、官至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职的赵范在告老还乡后,觉得佛昙常受海盗侵扰,决定把家迁往内地。他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硕高山,在这块宝地上建起赵家堡的核心建筑——完璧楼,再筑城墙及府第。他的儿子赵义继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的园林、庙宇和房舍。1639年赵义病逝后,这座占地173亩,外城全长1082米、内城墙长220米的古堡就几乎没有再作过重大的修建。这就是今天的赵家堡。
赵家堡的东门上匾刻“东方钜障”四个大字,点明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而赵家堡的南门不但明显矮小,而且又用石头封死,只留一条石缝,很明显,“往南”成了赵氏皇族后裔的一大忌讳。
“完璧楼”是赵家堡的主体建筑,取“完璧归赵”之意。“璧”字下面的“玉”字少了一点,成为隐藏在一角的小小的“王”,似乎告诉大家这里居住着的是隐居讳姓的王族,而被拉长的“辛”字则是告诫子孙其中的万般艰辛。“完璧楼”墙厚达一米,射箭孔、观察哨等遍布其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堡垒。
这里至今仍生活着当年的赵宋皇族后裔,只是他们跟当地普通的闽南农民早已并无差异。
“汴派流芳”,一个失落的王朝仍不忘当年的都城汴京。
而“光我赵族”这样的牌匾只能是数百年后才敢公开。
没落的王族只能依靠发愤图强来出人头地,这是赵家堡内读书的地方。
赵家堡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建堡,历时二十年方才完工,城堡仿北宋京城汴京式样修建,广场前内外有水池,水池上还有这么一座精致的“汴派桥”。
残破的石碑记录着赵家堡的历史。
这个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城门满是沧桑,其实它的外面只是农田。
闽南常见的石板地和龙眼树,只是那400多年的城墙显示出这里的与众不同,赵家堡设外城、内城和完璧楼三重。
这棵龙眼树树干全无,只剩一层树皮,仍然顽强的活着,犹如赵氏皇族,大宋王朝早已灭亡,而他的后裔们仍然坚守在赵家堡。
赵家堡是现存世界上唯一的灭国王族建居的城堡,赵家堡繁衍下来的赵氏后裔据说已有七八百人,但如今有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搬到外面去了,留守在堡内的还有200多人。对于今天生活在赵家堡的人来说,祖先的贵贱荣辱以及皇室后裔的身份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倒是游客多买一些他们的土特产可能实际意义更大一些。
中国是一个充满历史的国度,去旅游景点如果只看他的外观可能并不出奇,但如果了解她其中的文化和故事,可能就非常有意思。诚如赵家堡,再显赫的帝业终究也有大江东去的一天,正可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