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学课本中鲁迅和鲁迅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各种考试中能否读懂鲁迅和鲁迅的文章,更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所在。在鲁迅如匕首、如投枪的一篇篇讨伐封建思想、传统观念以及文人无行、社会丑恶的檄文中熏陶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印象中的鲁迅“伯伯”总是冷峻犀利多于温情亲和,总是尖酸刻薄多于宽容大度,加之伟大旗手、文学巨匠等等带有政治色彩的定论定型,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神灵。
实际上,鲁迅先生并非像三十年代以来某些对手所说那样,是“一个典型的西班牙斗牛”、勇猛而好斗,而是常常辅以性情、佐一理性、体现担当、彰显道义;先生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其实也就是一个温情的小男人、重情义的好朋友而已:先生看着小海鹰的眼神,活脱脱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好父亲;先生冒着风险为方志敏烈士转送文稿和书信,体现一种难得的重诺和守信;先生为刘和珍君等人的声援,既有师生之情、也存社会大义。等等等等。当然,对于所谓的敌人,先生则有炮火的猛烈、刀锋的犀利,在三十年代的社会大动荡、文学大激荡的特使背景下,这一切也断无不可。
如果去掉因为种种原因而加在鲁迅头顶上虚幻的光环,如果拨开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中口诛笔伐的种种迷雾,你会感觉,鲁迅其实就是邻居家里一个稍稍年长的小个子老人,只不过多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现实生活的反思,只不过多了两撇浓浓的眉毛、略带滑稽的小胡子以及那个标志性的烟斗,仅此而已,朴素也很平常。如果,再宽泛地读读鲁迅的“非教科书作品”,你会发现,原来一向让人肃然起敬、敬而远之的鲁迅,竟然也有可亲、可爱甚至可怜、可悲的一面;你会发现,原来一向让人感到庄重严肃、不苟言笑的鲁迅形象,竟然变得更加丰满而富有人间普通人的情趣了。
下面,从鲁迅先生文章中挑选一些“名言”,算是亲近鲁迅、致敬先生:
1、俗话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也许太刻薄一点罢,但仔细想来,却也觉得并非唆人做恶之谈,乃是归纳了许多苦楚的经历之后的警句。
2、装假固然不好,处处坦白,也不成,这要看是什么时候。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你记得《三国演义》上的许褚赤膊上阵么?中了好几箭。金圣叹批到:谁叫你赤膊?
3、为生存起见,也得会打拳,无论你做的事是文化还是武化。
…………
这样如邻居家小个子老人一样普通而平易的“鲁迅先生”,和我们的距离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