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一书,包含了《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和《自我与本我》三篇文章。说实话,我借这本书来只是想系统地学习一下自我本我超我的内容,没想到这部分只占了整本书的十分之一不到。我没有特别看懂这本书,但是弗洛伊德的原著一向难懂得要命,相比起来,这本书倒还算一窥大师精神领地的一个入口。
上次写荣格心理学的时候好几个人跟我说没有看懂,所以这次我想就按照书的目录,花多一点篇幅梳理一下。如果不幸有理解错误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
今天这篇包括《绪论》和《超越唯乐原则》的内容。
弗洛伊德的是与非?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认认真真了解过弗洛伊德的全部理论,但或许听说过,他致力于将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归因于他们没有意识到的童年创伤,将人的一切行为与对性的本能追求联系起来。由此而笃信不疑,或是颇为诟病。
其实,这样理解弗洛伊德未免太过片面。一个理论的产生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不是帮助人们利用它来伤害自己和别人。当我们不是基于研究的目的来学习一个理论时,我们应该抱持的态度是:看它是否帮助到自己更好地生活,而不是钻它的牛角尖。
“自从开始研究以来,我已经屡次修改了自己见解的要点,删减或增加内容,我都照实发表。然而这种坦白的态度换来的是什么结果呢?有些人不管我自己是否已经进行了修正,到现在仍然根据我过去的见解,提出批评。有些人则讽刺我善于变化,且诋毁我不值得信赖。
经常修正自己观点的人自然会被看作是不值得信赖,因为他最后修正过的学说仍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而坚持己见,不肯让步的人,又会被说成是固执而不虚心,事实难道不是这样的吗?面对这种矛盾的批评,我们只好坚持认定的观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这就是我所决定的态度,以后我仍然会根据新的经验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学说。但是我不认为自己的基本观点有必要现在就加以改变,希望将来也不用。”
我很喜欢这段话。事实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当我们需要阐述一个观点时,我们尽量客观公正,并毫不吝惜多说一句“当然,事实并不是完全如此,我们也应该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但是不认同的人总是忽略我们仅仅为了阐述清楚自己观点的初衷,还没有好好了解清楚我们在说什么,就过来反驳。如果大家都能够多一些了解他人的耐心,很多的争论其实没有必要发生。
好了,绪论结束,让我们进入正题。
超越唯乐原则
01 唯乐原则主导心理生活
什么是唯乐原则呢?我个人的理解大概是,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快乐。“某种不快乐的紧张状态才是导致一些心理事件过程产生的原因”,当有什么事情发生时,外界或内在的刺激会在我们脑中产生一定的兴奋量,而“不快乐与兴奋量的增大成正比,快乐则与兴奋量的减少相一致”。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快乐不是感到很开心很激动吗?为什么快乐会和兴奋量的减少相一致呢?因为这里所说的快乐,是一种身心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遵循常性原则,即:一种保持大脑皮层内部兴奋不变的倾向。
叔本华在《爱与生的苦恼》里似乎有类似的观点,即人的所有欲望,满足时带来开心,不满足时带来痛苦,只要欲望一直存在,痛苦就一直存在。所以若想获得永恒的快乐,只有去除欲望了,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弗洛伊德可没说他就是这个意思。
02 焦虑并不会导致创伤性神经症
我们有时候会做梦,在梦里我们会体验到一些难过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一些糟糕的关系,虽然我们并不想这样,但好像又是潜意识里,我们在强迫自己重复某种体验痛苦的经历。如果唯乐原则是基本,为什么我们会重复体验痛苦的感受?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通过使一件事情可控,来掌握它的发生,这样当事情真的发生时,我们就不会真的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打个比方。我们都很害怕一件事情失败,虽然在它还没有发生前,它也有可能是成功的。我们会因此而焦虑,在脑海中上演许许多多失败的场景,搞得自己神经兮兮的。但其实正因为我们曾经预演了多遍失败的场景,当失败真的来临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这远远好过十分乐观却突然被当头一棒。
“焦虑”、“恐惧”、“惊吓”三个词的意义通常被看做相似的,但其实后两者更多的是形容在面对突然的或者真正的危险时,而“焦虑”指的是“预感到危险会出现,虽然不知道可能出现的危险是什么,但还是准备应对危险”,焦虑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个体的作用,避免个体在面对危险时受到太大的惊吓。所以其实时而感到焦虑,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03 追求完善的本能
“所有产生于身体内部并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量都可以用‘本能’一词来概括。
对于精神分析不了解的人来说,当他感觉到内心里被压抑的事情即将被唤醒,而他希望这些事情继续沉睡时,就会隐隐感到一种恐惧,从心底里害怕这种仿佛受到某种“魔力”驱使而产生的强迫现象。”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常提到人是不自觉地受着潜意识的控制,他们的一些行为受本能驱使,而自己很难认知到并且加以改变。
“本能是一种恢复事物早期状态的冲动。是有机体生命所固有的惰性的表现。”生命的最开始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无机物最为简单,既然本能是一种恢复事物早期状态的冲动,那么生命的一个本能就是恢复到无机物的无生命的状态,即保守的机体本能:“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但有机体只愿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死亡。
性本能是一个例外:生殖细胞不会死去,它们会相互结合而孕育新的生命,它们代表着继续存在。“与其他生殖细胞相遇相结合的本能,以及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本能,构成了性本能。”性本能也叫做“爱的本能”。
死的本能和爱的本能是弗洛伊德顶顶重要的一个理论,它们一者向死,一者向生,互相牵制着人的行为。它们与唯乐原则的关系是:唯乐原则实际上可能服务于死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