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夷陵之战的失败,对于已进入暮年的刘备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刘备败退永安,驻跸白帝城(白帝城为永安的县治)不久,就积郁成疾,一病不起。刘备踅摸着自己时日无多,便将诸葛亮等人召至白帝城,准备安排后事。
刘备: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安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幼主,孝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托孤背后的用心
刘备对诸葛亮托孤这段话被称赞成了中国的君臣关系的典范,成为了千古佳话。
刘备作为封建统治君主,能对属下这样推心置腹,堪称“仁义”。但也就是这么简单一句话,引发了争议。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于刘备诸葛亮的这段表演,是表示赞赏的(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君臣二人,一个仁义,一个忠心。
当然后世种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的。最先质疑的是晋代的孙盛,他认为刘备的托孤简直荒唐(备之命亮,乱孰甚矣)。孙盛对此发表了很长的一段议论。在他看来,托孤的关键在于选人,而不在于怎么说。如果选对了人,就用不着这么说,因为你不说话对方也会忠贞不贰;如果选错了人,就更不能这么说,因为这等于打开篡位叛逆的途径。
而同为帝王的康熙帝则认为:昭烈(刘备)平时不总说自己和诸葛亮鱼水情深吗?诸葛亮的忠贞不贰他难道不清楚?为什么托孤之时还要说这种疑神疑鬼阴阳怪气的话(猜疑语)?康熙的结论是:三国时代的人,都是那种德行,十分可鄙(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
那么刘备托孤时所说的这段话用意是啥呢?
首先在托孤这件事,选人一定是选择德高望重、能力强的人来担任的。如果能力不强,那干不了事情。如果声望不高,那么镇不住场子。如果品德不够,那么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所以这几点都不可缺少。那么从后来诸葛亮的行为看,他是完全符合这个托孤条件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诸葛亮在开始加入刘备的时候,二人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这个毋庸置疑。所以刘备说,我遇到孔明是如鱼得水。但是后来就未必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立了大功,那个时候还好,得荆州也还好。不过刘备入川,诸葛亮就没有跟随,后来刘备攻打汉中,诸葛亮还是没有跟随。入川时候,刘备用的是庞统,攻汉中,刘备用的是法正。再后来的夷陵之战,诸葛亮也是表示的明确反对,但是刘备根本不听。后来刘备战败了,诸葛亮说:如果法孝直在,刘备一定会听他的。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刘备信任的人是法正,而诸葛亮并不是最被当成心腹的人。从这些种种迹象能看得出来,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单纯的互相欣赏、互相信任。他们作为成熟的政治家,都有着各自的小算盘,或者称之为“心机”,或者叫“城府”。
正是居于他们此时的君臣关系,已不同于之前的鱼水情,因此刘备这才说了那句阴阳怪气的话。并给诸葛亮安排了个副手李严。这样,只有把话说开了说透了,刘备方能放心的去死,诸葛亮方能放心的去做事。
更多历史资讯可关注公众号“历史这坛酒”进行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