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同康健,才是真健康。
追求身体健康,人人都有自己的招数。促进心理健康,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最近在读郭召良博士《认知行为疗法入门》一书。其中关于健康人格三要素及其诗意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01.健康人格三要素
作者说,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来看,健康人格包括三个方面。我们可称之为三要素。即:认知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
认知自己,就是要认识到人格经验的全部。有些事情你能做,有些事情你做不成;有人喜欢你,也有人不喜欢你。如果你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格经验的另一方面,你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具有不健康的人格。例如,当你意识到自己做不成某事的时候,你可能忘掉了你还能做成一些事情;当你注意到有人不喜欢你时,你可能忽略了还是有人喜欢你的。当然,相反的表现其实也是不健康的。例如,你可能意识到你能做成很多事的时候,可能会忽略你有做不到的地方;你去关注有人喜欢你的时候,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到有人不喜欢你的事实。
悦纳自己就是要肯定自己。尽管我们会的不多,喜欢我们的人不多,我们还是要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健康人格,是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之上的。虽然我们会的不多,但我们不需要全会。我们只需要通过我们会的技能,为社会做贡献,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可以了。人不需要证明自己是全能的,人只需要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就可以。
发展自己是健康人格的人生追求。认知自己,就是承认人都是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不完美的;悦纳自己,就是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肯定的人格经验部分(我有能做成的事和有人喜欢我)之上。发展自己是健康人格的人生追求,那是一种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更好发挥的冲动、动力或者欲望。我们知道我们不完美,我们知道我们会的不多,那么我们活着可以做点什么呢?我们能不能把学习提升一些?能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能不能让喜欢我们的人更多一些呢?这些追求,这些努力,都是发展自己的表现。发展自己,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进取的心态、向上的心态。
02.你本来不完美,为何要担心不完美
关于三要素,作者以《你本来不完美,为何要担心不完美》为题,作出了诗意的解读。
认知自己——
你本来就不完美,
何必担心不完美。
有人喜欢你,
也有人不喜欢你,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
你没必要让所有人喜欢你!
有些事情你能做好,
有些事情你做不好,
你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
你也没有必要做好所有的事情!
悦纳自己——
相比你不会的,
你会的实在太少;
相比不喜欢你的人,
喜欢你的人实在太少;
尽管如此,
你也要悦纳自己。
你不靠无能立于人世,
你靠才能世间行走。
你不靠他人赞美活着,
你活着本身就值得赞美。
对孩子的不认可,
就是对自己的不认可;
贬低你的配偶,
就是贬低你自己。
所有人际关系的核心,
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悦纳自己,
才能悦纳他人。
悦纳不完美的自己,
才能悦纳调皮捣蛋、成绩不理想的孩子。
悦纳不完美的自己,
才能悦纳脾气不好、能力有限的爱人。
发展自己——
示弱者更强。
承认有人不喜欢你,
才会让更多人喜欢你。
承认自己有能力不及之处,
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才能让自己更完美。
作者说,“认知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是构筑你健康人格的基石。人不靠无能和不喜欢你的人活着,人靠才能和爱你的人活着;你不需要一个完美的自己,你只需要肯定你自己。
读到这一段时,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自从接触心理咨询理论及技术,我有意无意间接触了不少有关心理问题的案例。有的是亲子关系问题,有的是社会关系问题,有的是个人心理问题,有的是婚姻家庭问题……其实好多看上去似乎不是大问题,但的确又是问题。如果不自知,不及时疏导调适,有一些很可能会发展成大问题。
总结梳理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太过于追求所谓的完美。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有的人感觉自身不完美,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撑自己追求完美,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于是陷入埋怨自己、埋怨父母、埋怨他人、埋怨社会、埋怨周边环境的怪圈。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社会关系问题等各种心理问题。
有的人觉得自己不完美,无能达成心目中的完美境界,就寄希望于下一代,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或者苛求自己的另一半、其他重要他人,造成各种关系问题。如亲子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大多由此产生。
要想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确认知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发展自己的优长。还要善于悦纳自己,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点滴进步点赞。
最重要的,悦纳不完美、不确定,才能冲破自我认知的局囿,对待他人、之于社会,能比较全面、宏观地去看,多看到其美好的一面。之于客观事物,不做“坐井观天”的蛙,知道世界很大,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遵守法度、规则的基础上,成就身心健康的自己,悦己达人,推己及人,做对社会有用、有益、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