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生活的焦虑来自许多方面,各式各样的“时代病”由此衍生。我们需要直面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减轻负担。
01
周一早晨上班,
一路N个红绿灯。
因为我的城市在严查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
所以大部分人还是规规矩矩等待。
但我发现,
虽然人是在等,
但心却早已如焚。
有位女士,
双脚一直徘徊在停止线前后,
不停跺脚,
似乎静止不动是一种惩罚。
你还记得自己等红绿灯时的心态吗?
“怎么这么慢?”
“赶时间”
“很着急”
我猜这大概是大部分人的心态。
其实,我们的红绿灯,
大概只有30-60秒。
从心理学上而言,
我们习惯已知事物,
排斥未知事物。
因此在等待时,
我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厌恶感。
这种厌恶被称之为“焦虑门槛”。
如果焦虑过久,
我们就会放弃等待。
02
这种“等待的焦虑感”,
在财智教育中也会出现。
例如,
刚发了工资,
却不开心,
因为透支的信用卡、
购物车里的愿望清单、
房租、水电、贷款……
代替开心的是恐慌和焦虑。
2017,消费,尤其是消费未来的钱变成了一种新时尚。
2017,储蓄,却被理财产品的泛滥乱花了无数人的眼。
2017,人们更关心亚健康、运动、二胎,而不是理财。
2017,人们开始产生“用钱焦虑”。
再例如,
月入1万,却成了无产阶级穷人。
网上看到一人在吐槽:
前几日,同学群聊天,大家突然聊到了收入问题,在老家工作的一同学小C说,你们这些月入一万元的中产阶级。此话一出,瞬间引起大片群嘲,夹杂着哭穷的声音。吐槽的主力正是在一线大城市工作,月入一万的“中产阶级”同学们。
吐槽如下:
“我们是月入一万的无产阶级穷人”
“赚一万根本不如你每月拿着几千存的多”
“工资一到手,房租先划走一份,信用卡接着划走一半,还要吃饭、坐车各种日常开销”
“下个月信用卡都要还不起了,没到月底就吃土”
“还有少不了的交际和应酬,根本没钱剩下”
“月入一万的穷人表示根本不敢生病”......
哭穷哭了好久一阵,不少人纷纷表示羡慕待在老家月入几千块钱,还能买房又买车的同学们。
月入一万你说多不多?看着不算少,但得看是生活在哪儿。在小城市这个收入估计可以活得很滋润,但是在大城市,就尴尬地被“中产”,其实是无产。
所以,不少月入一万的新穷人都有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渐长的岁数,逃不了的北上广深,买不起的房,回不去的故乡。
新穷人的焦虑不安归根结底就是缺钱,缺安全感,身心一直在漂泊。
03
一个人与金钱的关系贯穿一生,它决定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塑造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关联并区分不同代际的人;金钱是一个竞技场,在那里,贪婪和慷慨继续上演;在那里,才智被锻炼,愚蠢被暴露。自由、欲望、权力、地位、劳动、个人财产:这些掌管着生活的宏观概念,几乎总是与金钱息息相关。
——《如何缓解金钱焦虑》墨尔本商学院特聘学者 约翰阿姆斯特朗
所以,我们的焦虑来源于“金钱及其在生活中的角色”。
约翰阿姆斯特朗引导我们超越我们一元文化中狭隘且常常受压制的观点,对“金钱及其在生活中的角色”这一概念抽丝剥茧并详细阐述。
我们谈的是焦虑,与金钱麻烦无关。这之间有关键性的区别。
应对金钱焦虑应该与处理金钱麻烦截然不同。
因此,为应对我们的焦虑,我们不得不留意思维模式(观念形态)以及价值体系(文化教养),因为在我们已获取的个体及私人生活方式里,它们仍继续发挥着作用。
——这响应了詹姆斯戈登吉尔齐1934年关于“摆脱焦虑”的忠告。
阿姆斯特朗认为,构成我们金钱焦虑的主要有四个问题:
金钱对我们为什么重要?
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获取生活中重要的东西?
什么是获取金钱的最好途径?
在获取及使用金钱的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承担着怎样的经济责任?
他认为,我们将永远克服不了金钱焦虑,除非我们首先认清那些潜在的问题:我们的焦虑,当它与金钱相关时,那么,它与心理学的相关性不亚于它与经济学的相关性,它与心灵的相关性不亚于它与银行存款余额的相关性。
阿姆斯特朗用以缓解这种焦虑的策略的要诀是,与金钱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生活中,除了满足感、偶尔的胜利和兴奋时刻外,你还会体验到焦虑、对失败的恐惧以及挫败。
然而,这绝不是提议要把人类经验的立体维度变得扁平:美好的生活仍然是一种生活。
它必然包含对所有人生部分的完整体验:痛苦、孤独、失望,对生命有限的让步,对失去爱人的妥协。
美好的人生即包含了这一切。
*参考文献:AmberLee译文《如何缓解“金钱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