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五个月家庭教育的公益分享,很多家长找到我,根据大家倾诉沟通的问题,我进行了归纳整理,我发现其共性最终都归到了是与孩子的沟通问题,从小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到大学,还有与爱人,与双方父母等等,均有各种与沟通相关的问题困扰着不同的家庭。
其实,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很多家庭中的问题外在都是体现在言行上,即说法和做法上,如果去深度挖掘这些说与做的背后,其指挥者是观念,良好的观念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近五个月来,我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家庭,一边梳理其内在的观念,一边帮助大家调整其外在的言行,同时对大家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些问题背后的问题、问题背后的需求,来层层分析,最后惊人地发现,这些有困惑家庭的问题外在看似各有千秋,实质上真正隐藏的问题核心点却极其的相似,最主要有三种情况占比较大,可以称之为相对较为共性的问题。
今天我就将我统计总结出的,占比最大的三种家庭教育共性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第一种是大多家长怀着一颗无比爱孩子的心里,唯恐自己的孩子走弯路,把自己认为的正确观念强制性地压给孩子;家长的行为语言是你就按照我说的做就完了,什么是行为语言呢?就是不按照家长的想法做就是不对的,表情、动作会一起向孩子发声,外在表现是批评、指责、有情绪;带给孩子的感受是,我怎么做什么都是不对的呢?
这种做法的家长在我的统计中占比第三多,我称其为以自己的意志为导向来沟通教育孩子。其实,观念大多是来自于体验的,绝非是硬性灌输;当一个人控制另外一个人时,就会矛盾重重,大家都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教育孩子也一样,为什么那么多的“鸡飞狗跳”式的教育方式?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喜欢和家长说话?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喜欢听家长说话?家长很奇怪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就是不听话啊,这就是在反馈我们的家长,你所表达的意志、表达的方式、你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出了问题。整天处于对立或掰腕子状态,亲子关系怎么会好呢?与孩子的沟通怎么可能会顺畅呢?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其衡量标准至少要有两个判断标准,第一个就是家长与孩子双方都不痛苦,是开心愉悦的状态;第二个标准是家长与孩子思维是一致,解决问题都是家长与孩子积极主动,共同参与,在体验中验证观念,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我们家长的言行。
第二种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是,在学习上,你可别像你爸或你妈那样啥也不是啊,或者是你可一定要超越你爸或超越你妈那样啊,更有甚是有很多学习好的孩子的家长,出现了不自知的急功近利的状况,总是叮嘱孩子,你必须要给我保持住五百分、六百分、七百分啊,你不能看手机啊,你不能看电视啊,你怎么还不学习呢?
这样的家长每天眼中只盯学习,只有成绩,我总结为整天只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其实这一误区不知道我们的家长们是否深入的思考过?是什么让你变成这样的?主要来自于学校和老师的压力、其他人的关注、自己的虚荣心及自己这辈子没能实现的愿望,这些是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但这是外在的原因,其内在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家长丢失了对孩子真正的爱,这样的家长在我的统计范畴中占比第二多。
每天只盯着成绩,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压力,大大分散了孩子专注学习的精力;长此以往,家长们会事以愿违,适得其反,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帮到孩子提升或保持住成绩,反而会扰乱孩子的心境,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差,最终什么都无法进行沟通,会让孩子紧闭心门,因为孩子和你说什么你都会回归到成绩的主题上,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冷冰冰的爱,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不爱听家长说话,一听就烦躁的原因;其实教育孩子的真正本质是育人,不是育成绩,做人的思想观念树立好了,其实成绩只是顺便的事情。
第三种是很多家长抱怨说,我和孩子讲什么、说什么,我都会反复确认,我会问孩子你知道了吗?孩子说知道了,你明白了吗?孩子说明白了,你看他什么都明白,比大人都明白,就是不好好做啊;其实中国人的语言只表达了一部分,完整的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即说话沟通和肢体行为两个部分,语言方便了沟通也阻碍了沟通,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给大家分享个实验案例吧,在线下的课堂曾经做了一个这样的测试,一名老师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讲述如何炒花生米,老师详详细细地从头至尾讲述了一遍,包括具体的细节都嘱咐过孩子们,结果会怎么样呢?花生米都炒成什么样了?大家都可以想象出来,孩子们能炒好花生米吗?对无一例外,无论多大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炒好自己的花生米的,有的糊了、有的生熟不均匀、有的还生着呢,还有的居然炒剩几个粒了,怎么回事呢?把花生米都给怎么样了?给炒丢了,丢到锅外去了。老师看着大家的作品,逐个问孩子们,老师给你们讲的如何炒花生米,你听懂了吗?孩子的回答是一致的,都说听懂了,那怎么没炒好呢?孩子们也都觉得奇怪,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的啊?为什么呢?到底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就是没有人能够完全听懂另一个人讲话,要想让孩子们完全学会,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教孩子如何去体验,就是还需要行为语言的帮助,这是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说知道了就是真正懂了,就应该会做且做对,其实家长要想达到从懂到会、从会到对,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沟通和体验互融并行,也就是这两种语言相互搭配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走人了语言的牢笼,家长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会说会表达了,就是懂了。
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有一点儿做的不到位的,就给孩子贴标签,就开始下结论,这孩子就是不行啊,这孩子没救了,我怎么说都不听,写作业总是不认真, 这些一开口“就是”、“总是”当头的家长,属于挑剔型的家长,平时无意识地不断否定孩子;还有的家长经常会说,我们家孩子胆小,我们家孩子要强不让人说,我们家孩子才十几岁还小着呢等等,家长在无意识中,给与了孩子过多的爱,这份爱让家长看不到孩子这些外在的表现,看不到真正的原因和问题点在哪里,这是袒护型妈妈,在不断对孩子进行包容性和抵御性保护,袒护型的妈妈带给孩子是这些标签性的暗示,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定我就是妈妈说的那样的人,对自己不会有任何调整和改变的意识。
其实这些家长都是无意识或不经意地走入了语言的牢笼,没有做到和孩子在心理上和成长变化上同步、同频,这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语言沟通表达,会大大抑制孩子的成长空间和进步的频率,严重的甚至会让孩子对学习、生活、自己都失去了信心,可见进入语言的牢笼多么可怕,怎么办?有这些习惯的家长,首先要意志坚定地树立自我改变的信心,要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走出自己给自己设定的语言牢笼。
家长以自己的意志为导向来沟通教育孩子、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家长走人了语言的牢笼,这三种不恰当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很多家长在不经意经中走入了家庭教育误区,在这里试问各位家长您中了哪个?
在此我诚意邀请家长,请走出家庭教育这三个误区,同时在孩子的教育中,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存在问题和困惑也是极其正常的,也不必谈虎变色,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深陷其中不自拔,或躲避问题,或不断地接受这些问题,或隐忍并无奈;只要我们家长勇于接纳当下,善于解决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您就是最优秀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