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学习状态发展,这是困扰所有中国教育人士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好比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里的那句著名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那样,是一个永恒的追问,也是一个难解的死结。
文 ▏ 黄铭峰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解的死结?这是因为孩子的“被动学习”是一种常态现象,是现有应试教育体制下的 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中国数千年教育文化的巨大惯性。
不是孩子愿意“被动学习”,而是现有的教育机制和教育环境没有合理的方法帮助孩子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没有办法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创造精神,整个社会功利价值观引导也没有为孩子的积极自我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
所以,很多中国孩子的学习动机,还是出于为父母脸面学、为老师表扬学、为家族争光学、为考个一流学校学、为大学的热门专业学,为将来有个赚钱的工作学。
这种学习心态造成了很多学生短期学习目标和行为,只能获得短期的好成绩,但不利于他们长远的整体发展。
可以这么说,这种现象在上海的家庭学校教育环境中比较普遍,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是奔着这样的目标去的。
曾经有一位中学孩子的家长和笔者谈到,孩子学校的英语外教有一次和学生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长大后想干什么?很多孩子都说想做律师、医生、科学家、金融家、高科技发明、老师等职业。
那么,你们为什么想做这些职业呢?
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这些工作将来能赚大钱,工作又稳定。”最后,轮到外教老师无语了。
笔者问这位家长对这件事怎么看。这位家长认为,虽然听上去有些刺耳,但这也是很正常的想法。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考进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将来能找一个好工作,最终孩子就能自立了。
这种教育观念的现状,可以说是非常可悲,也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GDP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但国外舆论仍然对中国持轻蔑态度的根源。
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没有精神追求和人文素养,满脑子只有赚钱和短视的民族,是不值得尊敬的。我们的孩子是这样的价值观认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会处于下风,所以中国的发展是没有后劲的。
因为这种学习目标的短期行为,从而造成了各种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现象,繁重的课业压力也让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进入大学后,很多孩子就放弃了学习,没有压力了,尽情地玩乐,把大学当成了娱乐场。而西方的孩子进入大学在干什么?他们用最精华的大学四年时间,充实了知识技能,提高了人文视野,为今后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这就是中国大学教育一直落后于国外教育的原因,在教育上的“竭泽而渔”让孩子丧失了持续学习的热情。至少,笔者观察进入职场的这批80、90后,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是非常少的,人文素养也是非常糟糕的。
以笔者看来,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反省的时候了,整个社会也需要反思教育价值观的合理性了。中国家长和孩子对于学习的认知,直接会导致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弱化现象,这是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笔者觉得,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主观学习动机,是那种持续激励自己攀登学习高峰的心理驱动力。只有在这样正向的积极心理暗示下,“主动学习”的机制才能成立。相比较各种以短期功利为目标的“被动学习”状态,“主动学习”的效果更为持久,也更为积极。
“主动学习”要解决什么问题?其实,就是解决一个学习自觉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有自觉学习习惯的学生,必然是为了满足学习兴趣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而努力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迅速掌握学校的知识之外,更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更多学科领域,通过逐步扩大的视野反过来也能更好地促进学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主动学习”意识的建立过程?笔者觉得教育必须向引导家长和学生去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学习是什么?”“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学习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等重大的教育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不想透彻,不把这种新的价值观体系建立起来,是无法完成帮助学生从“别人要我学”到“我真的很想学”的转化过程。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复杂的心理重建过程,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我为什么要学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核心转换按钮。
可以这么说,这个按钮按得下去,相当于给内心的潜力安了一个“心锚”,有了这个“心锚”,就能持续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完成向“我真的很想学”的转化目标。
所以,根据这个“学习驱动力理论”,这个“心锚”等同于“学习理由”,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一个自己足以相信的理由,找到理由和目标之间的正关联性,自然就能充分调动起内在的心理动机和潜能,帮助现实的自我去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所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有这个意识,帮助孩子去积极思考探索“心锚”,建立起和学习目标的学习正相关机制,这样很多的教育难题自然能迎刃而解。
一个有自觉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学生,自然会调动起学习热情,自己会开动脑筋寻找各种学习思路技能,去克服各种学习障碍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要相信孩子具备这样的潜力,对于一个有自觉学习行为、有着明确学习目标的孩子,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只需要告诉他们如何去做的思路就可以了,接下来要靠孩子自己去摸索出一条适合他们个人发展的学习之路。
关于学习“心锚”,即帮助孩子们寻找到充足“学习理由”的方面,其实这个问题很大,牵涉到复合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心理健康、价值观认知、责任使命感、国家民族认同、文化历史荣誉感等多方面的熏陶培养,这是一个自我心理发展成熟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目前现有教育体制还无法帮助学生完成整体价值观建构的现实情况下,家长和学生要有一种“自救”意识,至少要想办法自我建构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以使孩子们将来能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环境,让未来的人生走得更稳健和更有内在的幸福感。
因为,不管何种学习,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精神和物质自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把自我贬低为一个赚钱享受生活的机器。人要有一种存在的精神尊严,人的存在应该是为了某种必然的目的,而不仅仅把自己当成一种生存的手段。
曾经和一位家长深入交流个人的教育成长历程,当时这位家长这样和我讲:“其实,如果早一些和黄老师做交流,自己也不会在孩子的教育中出现种种问题而不知如何应对。如果自己的学生时代有一位这样的人生引导者来指点自己的学业道路,相信自己现在能做得更出色。现在,这种教育情结一直在困扰着我,以至于每每想起心中隐隐作痛。”
其实,听了他的肺腑之言,笔者何尝不是有此酸楚。这其实也是笔者之所以从事教育领域的深层心理原因,因为我也有同样的心结,久久不能忘怀。
做教育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让更多的孩子将来不要有我们这代人的教育心结,不要再有这样的成长遗憾,能更好地将自身的潜力展现出来,而不是白白被年少轻狂所浪费。
所以,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中国教育界和家长学生对于“什么是学习”的深入思考意识,同时也是为了倡导我们的“通识教育”理念,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从学习的痛苦体验中解放出来,真正地去享受学习的快感和自我成长的喜悦。
希望,有缘分看到笔者文章的家长和学生们,能和我们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成长,也希望认同我们教育理念的朋友和老师们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为中国的教育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如果你觉得不错或者有用,希望大家能在文章最下面点个喜欢!
写文章不易,欢迎大家关注下作者,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