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别人对你进行评价,你认为他们会如何描述你的人格特点?我们的性格是受先天决定还是后天习得?你认为你小时侯的那些状况对你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心理学与生活》第14章,介绍了一些列理解人格的理论方法,让我们对理解人格的结构、起源,以及对我们如何更好了解自己,如何更好培育亲子关系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里将“人格”定义为: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一、有哪些经典的人格类型分类
(一)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
希波克拉底将与人格气质对应的体液依据四种方案进行配置:
1.
血液 多血质:快乐,好动
2.
粘液 粘液质:缺乏感情的,行动迟缓的
3.
黑胆汁 抑郁质:悲伤,易哀愁
4.
黄胆汁 胆汁质:易激怒,易兴奋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这个理论流行了几个世纪,影响一直到中世纪,虽然到后来没有经受住现代社会考验,但后来有人将这种气质分类引申出了一种现代模式,影响也深渊。
(二)威廉˙塞尔顿体型分类模型
他提出了将体型和气质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他根据体型将人分为三种类型:
内胚层型:胖,柔软,圆润。这种类型的人是放松的、喜欢吃东西而且喜爱社交。
中胚层型:肌肉发达、矩形身材、强壮。这种类型的个体是充满能量、勇气以及有过分自信倾向的人。
外胚层型:瘦长、虚弱。这种类型的人是有头脑的、爱好艺术的以及内向的,他们通常更多的是考虑生后。
(三)法兰克˙沙洛威出生顺序论
观点提出,头生儿的位置是现成的:他们直接要求父母的爱与关注,他们通过认同和遵从父母来寻求保持最初的依恋。相反,后来出生的孩子位置就不同了,他们处在一个无法正常清晰地得到父母模范作用的位置,后出生的孩子的特征被认为是“天生的反叛”,后出生的孩子比头出生的孩子更倾向于支持创新理论。
(四)艾森克的“五因素”模型
20实际60年代通过使用大量多套的形容词和许多不同的被试样本,得到了五种基本的性格模式:
外向型: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和悦性: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淡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公正性: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
情绪性: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创造性: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四种人格分类模式,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阶段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当时的学术界,一致认为,几乎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理论家门慢慢认识到,我们同时也需要从个人特点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准确描述。
二、心理动力学理论——我们所有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
强大的内在驱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这是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的核心观点。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动机决定的。人类的每一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弗洛伊德最初提出的两种基本的驱力是:自我生存和性本能。他用“利必多”这个次词来形容性冲动能量的来源,这种心理能量能驱使我们寻求各种各样的感官快乐。
多年后,弗洛伊德又提出了“精神决定论”,他认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都是由早期的经验决定的。行为能够被人所意识不到的驱力引发。为了更好揭示这种驱力,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三我”概念:即本我、超我、自我。
本我是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力的存储处。它非理性地运作这,它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显示可行、被社会认可。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存储处。主要包括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超我经常与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觉快乐的事,而超我坚持做哪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
当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与否定他们的超我要求之间产生冲突时,内心会产生“自我防御机制”。例如,一个儿童强烈地憎恨他的父亲,但是“超我”告诉自己这种想法见诸行动是极其危险的,于是自我会选择压抑,于是这种敌意冲动的存在不会被注意到。但这种敌意思想并没有消失,这种情感会始终在人格中影响你的行为。
三、人本主义理论——个体行为总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努力
马斯洛著名需求层次理论里,把“自我实现”至于其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也认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动机才是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方向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力。
研究者们发现“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如:温暖、别人的美好祝愿、父母对子女“独特个体”式的关爱等。当缺乏这样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时,儿童会产生基本的焦虑,进而压制了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碍有效人际关系的形成。为了压制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个体发展出内部或人际关系的防御:如过度顺从或自我抹杀、变得攻击性、傲慢或自恋、疏远他人。人本主义强调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它关注生活的不断改进而不是反复咀嚼那些本应该压抑掉的痛苦经验。
四、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
前面几个著名的观点都是在强调某种内部机制,如特质、本能、冲动、自我实现等倾向的概念。然而当代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认为环境事件将影响行为。人们的行为来自于他们观察学习经验以及他们同其他有生命个体和无生命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米希尔认为人们对特定的环境信息的反应取决于他们的信息编码过程、期望、信念、情感、目标、价值观、能力和自我调整。
编码方式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其他个体,事件以及情景等相关信息的归类方式。例如,有些人接触一个人时,习惯性地首先界定出这个人的富有程度。
期望和信念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以及特定行为在具体情景下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信念。例如:你试图邀请你的朋友去看电影,但你对说服他们一块去不报什么希望。
情感指人们感受和情感,包括一些生理上的。
目标价值:指你看重或不看重的行为后果和情感;你的目标和生活规划。例如你想当班长,因为你认为当班长会很有价值。
能力和自我。你能够完成和计划的、用以带来认知和行为后果的计划。
五、自我理论——你是根据对如何处理自我感来解释行为的
对你的自我你有什么样的概念?你认为你的自我所反映的世界一致吗?你在朋友及家庭面前尽量展现出一贯的自我吗?积极和消极的经验对你思索你自我的方式有什么影响?
“自我”的概念是心理动力学的核心。研究者把自我经验分为三个部分:物资我(与周围物资客体相伴随的躯体我)、社会我(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意识)、精神我(监控内在思想与情感的自我)。心理学里,自我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结构,它引发、解释、传递、调节内心及人际的行为和活动,它包括关于你的记忆、特质、动机、价值、能力的信念,以及你最想成为的理想自我,你预期扮演的可能自我,对你自己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自尊);以及别人怎么看待你。
“自尊”是对自我的概括性评价。大多数人都会尽力维护自尊,以及保持自我概念的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自我妨碍”行为,当你准备一门重要的考试时,你反而会容易睡觉。因为这样,如果你没取得成功,你可以讲失败归咎于不够努力,以避免你认识到是否真正具备取得成功的能力来贬低自己的自尊。
六、几种人格理论的比较
(一)遗传和环境。
对人格发展来说先天和后天的差异那个更重要。精神分析理论强调遗传;人本主义、社会学习、认知学派和自我理论都情调环境决定人的行为或者与环境交互作用造成人格的差异。
(二)学习过程和行为的先天法则。
精神分析学持内在的决定论;而人本主义乐观地假设经验可以改变人;社会学习、认知学派、自我理论则明确认为行为和人格是学习的结果。
(三)过去、现在和将来。
特质理论强调现在都是过去的结果;精神分析学强调在孩提时代的早期经验;社会学习认知学派强调过去的强化作用;人本主义强调当前的现实和将来的目标;社会学习,自我理论强调过去和现在,将来则通过目标的设置来体现。
不同的理论对我们理解人格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如果把人比作一部汽车,特质理论提供了人格的部件和结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动力引擎和燃料;人本主义把人请到驾驶座上;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操作仪器;认知理论为旅行加上了注释和地图;最后,自我理论体型驾驶员考虑他的架势对后座的人员和行人富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