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生活节奏真的越来越快了,快到给一顿饭的时间都那么吝啬了。为了节约时间,下馆子是常有的事情。与其说去品尝美食,真的不如说只是为了省时省力吧。
我喜欢吃面食,面条或者水饺这种便捷的小馆是常去的,也不是因为它有多快,只是觉得小馆里面的人间烟火气很浓:拉面时师傅健硕的姿态摆动,甩面时敲击桌板时发出的啪啪的响声,即使是阿姨包的水饺不会因为形状参差不齐而恼火,更会看到形状各异而又趋于相同时默默的赞叹,甚至看到路摊上小师傅刮着面饼时娴熟的手法而惊奇。
然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一切都在慢慢地消失了。拉面师傅没有了,在他的地方站立着一台机器,一团团面顺着机器挤出来一条条面。进去地每一块面团不是经过师傅搓揉而成,而是机器上搅拌成团的。出来的面条是挤成型的,不是拉成型的。我暂不评价好不好吃,只是想知道那位师傅去哪了?
在水饺馆里,以前坐着阿姨包饺子的地方也是一台机器耸立着,馅从管子里挤出来,面皮在下面折叠成饺子。这面皮还是擀面杖擀地吗?还是机器压延地?饺子边缘的褶子是那样的一致,可以用千遍一律来描述。我也不想评价它好不好吃,只是想知道那位阿姨去哪里了?
时代在进步,我们无法阻挡工业化、自动化的浪潮。但是因为工业化和自动化而抛弃一些传统这样值得吗?其实我们在推进某个产业革新时,要审视一下在这条产业链上哪些环节需要推进工业化,哪些环节需要保留传统。尤其是餐饮业,在这个涉及民生的产业面前,我们真地要好好思考了。
在这条链上涉及到更多是底层人,从农民撒种、施肥、除草,到收割、脱粒,再到磨面、后处理,最后根据不同口味和习俗而做成的不同食物。在这样的一条产业链上,哪一道环节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呢?恰恰就是食物制作过程。尤其是在餐馆里现点现做的环节。同样是面条,南方的人喜欢细面,北方人喜欢粗面,年轻人喜欢甜面,年老人喜欢咸面。但不管怎么样妈妈做的手擀面都是最爱的。机器可以复制形状、可以调制酸甜,但是它做不出能让在外游子吃时思乡的感觉。
其实在这条产业链上撒种、施肥、除草、收割以及面粉加工都是可以大力发展工业化的,尤其我们国家推行的新农业发展,在这些环节上推进工业化,可以让劳动成效更高,进而能释放很多劳动力去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结构,甚至可以进入特色传统的副产品行业。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特色,也使产业多样化得到发展。
我们的社会发展很快,静一静的时间越来越少。静静地而祥和地吃一顿饭是多么难能可贵啊,这吃地不是一顿饭,而是一种欣赏、感恩和对明天的思考。我们真的不应该让机器的快而剥夺了这样有价值的过程。更不能让机器赶走了拉面的师傅和包饺的阿姨,因为他们走不进更高的产业环节,只能退步到更低端的环节里。这与我们和谐社会发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快让他们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