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吃饭的时候我就和老师说过,日本的几个年代里,最喜欢昭和,因为你能看到一个民族的根性。就和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建设时期是一样,劫后余生,贫苦,大家却铆足了劲儿往前走,对未来充满着向往。《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的故事背景,就是这样的昭和。
根据高桥千鹤、佐山哲郎1980年的同名漫画改编,故事发生在东京湾旁的横滨。主人公的松崎海年幼丧父,母亲又在美国访学,作为长女照顾扶持着一家,虽然家底殷实,但下有弟妹上有祖母外加三名房客的生活起居都要海一个人照料。这样子责任心强,认真乖巧的少女,与为了保卫校区古旧建筑建设的热血少年相遇,暗生情愫,电影呈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昭和时期学生们的热血青春与朴素无华的爱情故事。
由宫崎骏老爷子亲自执笔,剧本包含两条主线,一条是东京奥林匹克在即,为了捍卫名为“拉丁区”的旧建筑,学生们的活动;一条是男女主角之间的青涩恋情。一条暗线,就是他们父辈之间的故事。在我看来,因为这是“宫崎骏”的故事,身为导演的其子宫崎吾朗的发挥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味道。简单概括来就是没毛病但是不惊艳,缺乏那种看吉卜力时的震撼与惊奇,那种故事的张力与生命力。吉卜力不乏简单纯粹的爱情故事,但它依旧能吊起你的心来,在记忆里留下烙印,让你情不自禁地称赞。从这点来看,《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就平庸了些。但如果仅从故事层面来讲,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个故事的。
虽然恋人变“兄妹”后来发现是误会的梗在现在看来非常的俗套与狗血,但影片中处理的相当高明:女孩子追问男生为何躲着自己,男孩子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表明自己的身份,得知真相的女孩子没有大呼不可能,没有立刻就追问,连活儿都照常干,只是晚饭少了些话与胃口。她躲在被子里苦闷,其中既有青涩初恋遇挫的失落,也有对自己一直敬仰喜爱着父亲的失望。连后来母亲回来之后进行质问的时候,女孩子的情绪都在心头暗涌,而非毫无节制的宣泄。两个人的恋情中,有男生早就暗生的情愫,有机缘巧合下的事件推动,有共同的目标与使命,是典型宫崎骏式的恋情。男女主人公的设定自然也逃脱不了“宫崎骏式”的设定:为理想而战斗的少年,生活中温柔体贴,“战场”上毫不含糊;生活中承担重任的温婉少女,任劳任怨地为家人付出,战斗起来也从不让须眉,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这样的设定下,捍卫“拉丁区”的主线缺乏了那么一点张力,哪怕主角们还在焦急地等待着见到能够主宰全局的大人物,观众们也大概能猜到,这群孩子应该能胜利了,建筑应该能保住。电影对原著的故事进行了很大的简化:比如“拉丁区”捍卫战的整个存在都是新加的故事,原著只是男主不断地在学校里搞事情;而他到处搞事情只是为了让自己所在的报道部所制作的新闻能够畅销,他好挣足上大学的钱;男主和学生会长是明面斗暗地里亲如兄弟,而非电影里毫无疑问的“战友”关系;女主的妈妈也不是什么学者,而是在美国当摄影师,性格开朗,大手大脚;女主的初恋的暗恋对象并非男主,而是同一屋檐下的租客;女主的父亲也没有确认死亡,而是生死不明的状态,所以她才相信父亲还活着,每天升起信号旗。电影的改编,虽然有对于时长、电影的兼容度以及吉卜力整体风格的考虑,但更多的还是对宫崎骏式口味的兼容。故事的重点,实际上都被压在了男女主角父辈的身上,其他的都是陪衬,只是为了回味那更为久远的故事。
女主的父亲泽村雄一郎是舰长,在朝鲜战争期间丧命。男主的养父风间明雄是女主父亲的朋友,男主就是当年他自己的孩子丧命时,女主的父亲突然过来抱给他的。因为友人也没多说,风间明雄自然而然认为这是友人的孩子,但还是视如己出抚养长大,也对孩子如实相告他的身份。一番折腾之后,才明白男主是女主父亲另一名友人立花洋的孤子。立花洋在二战时因撤退船沉没而丧命,女主的父亲强把孩子归到自己的名下,但又因为自己的妻子身怀六甲,家里无法负担,便想到了刚刚丧子的友人风间明雄。女主和男主都持有的照片上,就是泽村雄一郎与立花洋,以及另一名商船学校的友人小野寺善雄。成功存活并依旧作为船长活跃着的小野寺善雄,在看到友人们的孩子们已经长大的时候感慨万分,向他们描述了拍摄那张合影时的状况。在我看来,拍照的那一幕才是影片的重点。
学校里意气风发的学生们,不知晓未来的命运,只是玩笑般地互相祝福着要一起活到最后。当年的他们,是和男主一样满胸热血的有志青年。身为大公司社长的学校理事长,之所以下定决心到学校实地考察,是因为女主坚定的目光与毫不显怯懦的身姿,以及她身后父亲丧命于朝鲜战争的身世。作为存活下来的人,对于同世代丧命的同胞总有着说不尽的情愫。而在亲身探访拉丁区,看到背负着日本未来的年轻人们,兴趣盎然地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探索时,他感到了无比的欣慰,当即选择保留这个学生们的“胜地”。“拉丁区”内研究着天文、化学、物理、哲学、诗歌等等不同学科的年轻人们的热情,面对大人们物不妥当的决定敢于诉求的勇气,不可能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昭和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宫崎骏记忆中的东西吧,是那个时代日本的生命力。
在针对拆除问题进行辩论的时候,男主进行了这样的发言:“若旧了就要被破坏掉,那最先砸掉的是你们的脑袋!破坏旧物,等同于抛弃过去的记忆。不是等同于把曾经活着的逝者的记忆,全部抹去吗!一味地奔向新的东西,而对历史不屑一顾的你们,会有未来吗!不尊重少数人意见的你们,没有资格谈什么民主主义!”这也毫无疑问,是宫崎骏自己的发言。旧物,有形的,比如旧建筑,无形的,比如记忆与历史。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历史教科书到二战前就不讲了的日本,被人形容为怀旧的老爷子在自己的创作中大量使用过去为灵感的素材,也从未停止对战争与和平的讨论。
虽然男主的亲生父亲死于二战,女主的父亲丧命于朝鲜战争这样的设定,在敏感的中国观众看来有些无法接受。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战争,盛年丧命,无法看着自己的子女长大享受天伦之乐;因为战争,升起旗子望向远方的女主永远都不会盼到父亲的归来;因为战争,当年亲密的友人只能活在黑白的合影与自己悲伤的记忆里。女主的父辈们,并不是高呼着“大日本帝国万岁”,而是互相祝福要活到最后。参战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强加在身上的使命与枷锁。而又是谁把这枷锁扣下,谁又要把自己做过的一切全都抹去,重蹈覆辙,答案自在人心。现实没有电影丰满,抗议与辩论能表达诉求,却也只能表达诉求,电影里面的学生也必须依靠大人物来改变命运。但,就是因为有着坚持着诉求,不断斗争着的少数,有些声音才能够被听到,有些事情才能够改变吧。
总的来说,如果想要感受一下日本的昭和风情以及当时校园的风貌,本片还是值得一看的。伴随着坂本九的《昂首向前走》与爵士风格的配乐,回到1960年代的日本,回到那个混乱却不乏闪光,贫乏却又富足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