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带读人研修班,看课前预习视频,第一次听说“黄金圈法则”。
从内圈到外圈,依次是why-how-what,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每天埋头做what,少数人会想how,更少人会问why。
实际上我是一个经常问自己why的人,看到这个阐述观点,心中有点小窃喜:与大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了呢。然而,我觉得很多时候我问自己的why根本没有什么毛用,因为没有找到答案,甚至没有试图找到答案。就像5年前我问自己为什么要活在自己最讨厌的每天听人吵架或与人吵架的日子里?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更多时候还是咸鱼一样一边讨厌一边承受。我把自己埋在网络小说里,看别人的人生潮起潮落,缘起缘灭,与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既逃避了现实的不如意也实现了自己yy的人生,无法自拔,堪比网瘾!我忽视了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孩子!
大多数工作的人白天工作,下了班玩下游戏刷下朋友圈,没有家庭的人和朋友泡泡吧唱唱k或者宅,有家庭的人回家躺着一同看手机。这算是比较和谐的生活了,如果有孩子,家往往成为男人想要逃避的地方,女人深陷泥潭的地方,因为孩子成长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是自然的力量,他们大多不会管别人的感受,只一味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表现他的喜怒哀乐。爸爸可以逃避,而妈妈大多逃不掉,尤其是全职妈妈们,麻木的做着做不完的事,没有成就感让自己越来越降低自我价值感,同时社会也并不认同全职妈妈的付出。
开始也许还能忍受甚至还能逃避,但是孩子越来越大,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细思极恐。太多次的崩溃之后,全职妈妈们很多都在问自己why,我为什么要过这样的日子?这是我要的日子吗?我能换一种生存和生活状态吗?我想要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这些why就是改变的动力,一点一点尝试,一点一点调整、试错。这种改变弥足珍贵,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够强大到自己把自己拎出泥潭,因为位置在那里,那不符合自然规律。我们需要外力,需要这个泥潭之外抛一根绳子过来,哪怕这根绳子来自另外一个泥潭,泥潭和泥潭之间总有岸吧?互相借力,浮出水面,社会共育就是这样的作用,读书会就是这样的作用。
所以我们自己参加读书会尝到甜头,就迫切的想要做带读人影响更多人来读书会充电、改变,最好那些还没有被生活花样虐的妈妈们提前预防被虐的太狠。
同时这也是我们自己在共育、共创的团体里汲取力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