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穿过南方的雨季稳稳降落在贺兰山下。"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岳飞北伐大获全胜后是何等的豪气!贺兰山,你究竟是一片怎样神秘的土地让人神往?
大白高国
银川印象最神秘的莫过于西夏王朝的传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的时候,西夏的疆域曾经“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西夏盛世,辉煌灿烂。但这个仅存了一百九十年的王朝忽如一夜消失,史料也鲜有留下,这段历史如何还原?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句话本见于贺兰山岩画风景区内著名作家冯骥才题词,有感于岁月虽逝、文化永存。这句话对于还原西夏王朝历史同样适用。西夏作为一个独立的王国,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当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铁骑穿过贺兰山直下中兴府,屠城、掘墓、焚书,“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城”,一把大火烧掉了近两百年的辉煌,成吉思汗也在此役中病逝。愤怒的蒙古人不仅毁灭了西夏,还不给西夏修史,葬送了一个王朝的灿烂文化,西夏文字再无人可识。直至清朝学者张澎在甘肃武威县的清应寺内发现了《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碑正面刻的西夏文,背面刻汉文,自此,西夏文字终见天日,西夏王朝的文明也被一点一点还原出来。
西夏王陵被誉为“东方的金字塔”,但在当地人口中就是几个“土疙瘩”而已。大门口有四个字,乍看认识,细看无一字可识,看了注解方知是西夏文“大白高国”。西夏始皇帝元昊志高气大,不甘为宋臣,去李姓,还姓嵬名,自立为帝,国号“大白高国”,史称西夏。“大白高国”为西夏文,帝尊为大,千年前的黄河还是清澈的,自古就有“白河”之称,加之党项人崇尚白色,故号“大白高国”。西夏王陵方圆五十多公里,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的洪积扇地带,“头枕贺兰,脚蹬黄河”,分布着九座帝陵,250余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
3号陵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嵬名元昊之泰陵。走进陵园,黄沙漫漫,一堆堆高大宏伟的土冢孤零零地立在贺兰山下,寸草不生。西夏皇陵规模宏大,千年之后仍能感受到它的气势,只可惜陵园遭受了蒙古大军的毁盗,显得苍老荒凉。皇陵上布满了坑洞,竟然见一只小鸟钻了进去,一时不见出来,也许有鸟类在此筑巢了,看来传闻说此陵百草不生、百鸟不近的神话只说对了一半。极目望去,背有巍巍贺兰,视野开阔,气吞山河,确实一块风水宝地,可惜它保佑不了“不死”大夏。打江山易,守江山难,骁勇善战的党项人还是免不了倾城覆国,而且消失得如此惨烈,连同它的民族、历史、文字……只有这一堆堆土冢证明西夏王朝曾经辉煌过。
嵬名元昊今何在?在历史的长河里,任何人都是匆匆过客。
走近贺兰山
驾车前往贺兰口岩画风景区,距银川市区56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贺兰口岩画是贺兰山岩画的富集之地,被誉为史前文化艺术长廊。贺兰口岩画风景区位于贺兰县金山乡,像是贺兰山豁开的一个大山口,所以当地人又叫它“豁了口”。
贺兰口意思是贺兰山的山口通道,有记载曰贺兰山有“七十二要隘”,其实可能还不止,只不过有些是交通要道,有些是死胡同。贺兰山历代为军事要地,古人曾评价“宁夏北贺兰山,乃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也”,贺兰山是天然军事屏障,这些山口也就成了北方游牧民族进入银川平原的通道。成吉思汗六次攻打大夏国有五次是通过贺兰山口进入。
去看贺兰山岩画我意并不在岩画,可能因本不算文化人,我就想去“踏破贺兰山阙”,领略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倒底为何方神圣。
贺兰山越来越近,它粗糙而粗旷的外形已让人惊叹不已,白色的山体看不到一棵树,道路两侧全是冲积扇,布满大小不一从贺兰山冲刷下来的石头,你可以感受到洪水一泄而下的威力。薛师傅告诉我们,因为贺兰山没有土壤和植被可以蓄留雨水,每到雨季贺兰山就会洪水肆虐,道路上堆满冲刷下来的石头,雨季过后都需重新清理道路。
据传,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称贺兰山。贺兰山脉为南北走向,东麓临银川平原,西侧没入拉善高原,自古以来为游牧民族的天堂,物产丰富和天然军事屏障成为历代兵家争夺之地,名将卫青、岳飞都因贺兰山而名留青史。
我们是从东侧进入贺兰山口,贺兰山呈断层貌,走近了,山体并非光秃秃的,稀稀疏疏的灌木顽强地植根于岩缝中,顶着烈日开出黄绿色的小花来。当地人告诉我们那叫酸枣树,到了秋天会结满一丛丛、一簇簇的酸枣,像红玛瑙一样色泽诱人。就这样看起来很贫瘠的山体却不时有岩羊穿行其间,可见这些动植物拥有何等顽强的生命力。岩羊是保护动物,它们见惯了游人的常来常往,也不惧人,与游人共同守卫着贺兰山口。可惜我们的运气不甚好,阳光太强,岩羊可能躲到荫处乘凉,并没有出来迎接我们。
山囗两侧的山体怪石嶙峋,山势陡峭,山脚是乱石滩,一直延伸到山体深处。千年前若有骑兵由阿拉善沿贺兰山口进入银川平原,真是神不知鬼不觉。星星点点的岩画沿着山体开始显露出来,那些抽象的符号如果没有指示牌的指引、解读,很难看到也不容易理解,史前人的生活方式毕竟离我们太远。沿着乱石滩不知不觉走进了山谷里,两侧的山体并没有大的不同,转过去一面断崖,转过来一面峭壁,烈日炎炎,唯有沟中一股清流不离不弃伴随着,让人感觉到一丝清凉。山谷里游人很少,胖妞也放弃了,躲到树下等我:专程来看石头的人毕竟不多。一个人寂寞地走在山谷里,不知道,前面还有什么等着我,直到一道瀑布横空出世,瀑布从山顶挂下来,碰到乱石分成几缕,水花飞溅,落到山谷形成绿潭,原来沟中的水流来源于此,这道瀑布在苍凉的贺兰口里显得格外珍贵,为粗旷的贺兰山增添了一丝柔情。
可爱的保安劝我回转,说前面的路已被洪水冲坏,山谷里全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只能爬着走,景致也和前面一样,看不完的断崖,走不完的乱石滩。我问沿着山口多长时间能走出去,他说:“三天三夜吧”。
地老天荒
水洞沟,顾名思义:有水有洞有沟的地方,如此浅显直白的名字却蕴含了三万年到五百年的文明。水洞沟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西距银川市19公里,北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一脚跨两省的地方。这是一条时空隧道,它将把我们引向何处?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水洞沟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吸引了大批的考古学家前来发掘,水洞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德日进、桑志华来到水洞沟落脚的旅店名叫“张三小店”,那是明国时期的一个塞外小客栈,它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
就这样一处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黄土堆,却记录了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展示了距今三万年远古人类的生层画卷,改变了关于中国史前文化的记载,不得不令人惊叹。
如果来水洞沟只是为了看史前文化遗址,我相信很多人会打退堂鼓,三万年毕竟太远,水洞沟呈现给世人的绝对不止于此。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丹雅地貌,历经千万年的风沙雕蚀,玄远、雄浑,伫立其中,直觉天荒地老、旷古绝伦。
“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水洞沟是明代长城、烽燧、城堡、沟堑、藏兵洞、大峡谷、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在明代,为了防鞑靼和瓦剌的侵侥,除了在贺兰山这道天然屏障关口处修建关隘外,其余各方均修建了长城,形成了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三线,绵亘于黄河之滨。明长城为土夯长城,随山削崖,铲削陡峻,至今仍感气势雄壮。
城墙外就是阿拉善左旗,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一排斩新的蒙古包在欢迎你的到来,可是在千年前乃至几百年前,从这里冲出的是蒙古铁骑,一路杀抢掳掠。
芦花谷算是长城内的一道风景了,茂密的沙地芦苇在阳光下随风摇摆,沙沙做响。走在芦花谷的木质栈道上,仿佛置身江南,阳光也似乎不那么强烈了。六月正是芦花飞舞的时节,它们以妖娆的姿态穿过金戈铁马的岁月。
从水洞沟到红山堡有长约4公里的峡谷,那是大自然的杰作,藏兵洞就藏身其间。坐着驼车去藏兵洞,两面都是峭壁,车行其间,生怕中了埋伏。
所谓藏兵洞,就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埋伏追兵,侍机出击。鞑靼、瓦剌贵族数次南下,都不从红山堡攻入,可见藏兵洞的神奇与威力。
藏兵洞的入口与出口都非常隐蔽,若不是已修建各种指示性建筑,外人是无从得知的。藏兵洞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又旋,有如迷宫。藏名洞内兵器库、火药库、炮台、水井、灶台、会议厅、居室等应有尽有,洞内所藏将士不出洞,照样可以生存。洞内还设有陷阱,易守难攻,那种实景原只在电影里见过。藏兵洞高出沟底十多米,从不曾被水淹过。五百多前的明军智慧若此,真令人折服。
七转八拐,指示牌也看不见,我和胖妞貌似迷路了,根据洞内的温度,我们大致能判断出是否接近地面,不管了,先钻出去再说!从两块大木板做成的洞口钻出来,我们竟然来到了红山堡,堡者,军营也。红山堡的守军可以通过藏兵洞来去自如、声东击西,大玩地道战,难怪让鞑靼、瓦剌族人敬而远之。
水绕沙丘天下绝
从湖泊到沙丘有多远,一眼望穿;从江南到大漠有多远,转念之间。沙湖就是如此神奇的地方。
月湖夕照
明.朱栴
万倾清波映夕照,
晚风时骤漾晴光。
暝烟低接渔村近,
远水高连碧汉长。
两两忘机鸥戏水,
双双照水鹭游翔。
北来南客添乡思,
仿佛江南水国乡。
置身沙湖,恍若回到了江南。船行水中,远山若黛,两岸苇草劲疾,不时有鸟群嘻戏而过。
及上岸,眼前的沙漠又将我带回了塞北。神奇的沙漠湿地特色景观出现在眼前。沙湖地处贺兰山下、黄河岸边,22公里的沙漠与45公里的水域毗邻而居,沙水相依,沙围着水,水环着沙,绝美无比。
一条大河,一方文明,一种文化,黄河蕴育了宁夏特有的湿地文化。
宁夏的六月天,阳光炙烈,烤的人发烫,但却不感觉很热,不运动极少出汗。赤脚走在沙坡上,确实很烫,走几步把脚埋在深一点的沙子里又不烫了,烫的只是被阳光晒着的表层。见有人穿着袜子在沙地里行走,连忙仿其道而效之,真是个好主意,不烫了。沙湖的沙很细很软,柔沙似绸这个词形容得比较贴切,柔柔滑滑的感觉让人舍不得离开。
不远处几支驼队在沙坡上缓缓行走,瓦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金色的沙丘,湛绿的湖水,翠绿的苇草,惊飞的鸟群,直教人分不清塞上还是江南,已然不知今昔是何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