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初四年级的孩子跟我说,写作文必须有好词好句,特别是开头。我问:为啥呢?他说,写好词好句显得有学问啊。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是好词好句呢?这个孩子说:多用一些成语啊,显得有深度;或者多写点排比句放在开头,人家一看很有气势,反正要写得华丽一点,漂亮一点。
真是这样吗?李白有一首诗叫《静夜思》,它浅显易懂、质朴简单,但它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要说它用了什么有深度又漂亮的好词好句,似乎有些勉强。可是能流行一千多年说明什么呢?
说起这首诗,就想到我的姑姑。我姑姑20岁远嫁兰州,在我小时候,兰州与家乡的距离是火车加汽车走上四、五天的路程。姑姑说:“刚嫁到兰州的那些年,我天天晚上坐在门前看月亮,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我能看见,家里的人也能看见,就觉得月亮特别亲,看着看着就满脸是泪,我就想啊,家里人看见月亮的时候,能不能想起我呢?”
一番话听得我一阵心酸、悲从中来。那时候的我总以为,远离家乡在外谋生是件很酷的事,从没想过远嫁的姑姑经历了多少想家的无望。姑姑的话如同醍醐灌顶,我忽然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原来,过去的我并没有读懂这首诗,想家的时候,为什么会想到月亮?现在才明白。打动我的就是因为姑姑的那句话:“天上的月亮我能看见,家里人也能看见。”我的姑姑文化不高,不一定知道这首诗,但在思乡的这件事上,她与李白不谋而合,心灵相通。
《静夜思》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短短20个字勾勒出一幅这样的画面,在一片如霜的月光下,诗人独自静坐,望着月亮想着自己的家乡。他的表情没有白天的轻松洒脱,而是笼罩在沉郁之中。显得十分孤独。
如果把画面中的李白换成我的姑姑,或者换成李白之外的任何一个人,效果都是一样动人。动人的是思乡的情感,而非华丽的词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放在任何的时代都不过时,是因为他写出了游子普遍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与《静夜思》一样,李白的《赠汪伦》也有相似的特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词句简洁明了,但十分夸张,即便是夸张也没有什么华美之词,把友情比作桃花潭水,足见情谊深厚。
所以,好文章的标准并不是非得用词有多么高大上,内容有多深奥难懂。
我们不能否认李白诗词也有不少优美的词句,但是,优美不等同于空洞的华丽,如果优美的词句言之无物,如果不是来源自生活,不是有感而发,它一定无法流传到今天。
我看过很多孩子写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为了凑字数只好生编硬造,堆砌辞藻,也就是所谓的好词好句,但空洞无物,既假又空,怎么能打动人呢?
记叙文的本质其实就是讲故事,讲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它能打动你,让你跟着作者一起开心、一起悲伤或者看完之后有所回味,它一定是好文章。